第三十八章 刮骨
譬如,某人被評為鄉品二品,這便意味著中正認為他是能做到二品官的人才。
則他入仕的起點便會是比二品低上四品的的六品,這個作為起點的官位,便是這時候人們常說的起家官。
至於流內十八班與流外七班的分法,則是來自梁武帝天監改制的手筆。
東晉以來,家格門第的高低,取代了以才幹能力為人才定品的傳統辦法,成為了人們獲得任官資格的主要憑據。
而中正公正性的消弭與世家的坐大,導致了整個社會上產生了一大批出身大家,門第二品,需要從六品起家的士族。
至於門第二品以下,九品以上的寒士,更是多不可數。
面對如此之多的預備官員,蕭衍做了兩件大事,一是規定士人年三十以上方可入仕為官,二是將原本的九品官位一分為二。
原本一至六品的官位,重新被分為九品,並列出高下十八班。
原本七至九品的官位,則被拆分為流外七班。
如此一來,士人們原本較短的仕途,便被拉得很長。
原本從六品起家的門第二品士人們,此時便不得不從第九品的第一班或者二班做起。
而門第較低或者沒有門第的寒士、庶人,則要從流外七班中的某一班做起。
他們需要經過漫長的歲月,方才有可能升入流內。
在蕭梁時代,除了軍功,似乎沒有什麼別的可能,讓一個人實現階層的躍升。
思及此處,陳伯宗在心內暗歎了口氣。
畢竟南陳的制度承襲蕭梁。
如今,這些積弊仍是絲毫未改。
他又仔細聽起蕭引的敘述。
“按魏晉之例,士人由中正授鄉品者,即可授官。”
“然自衣冠南渡以來,晉宋齊梁四代,得鄉品者日多,而朝廷官位不足。”
“是以朝廷授官,但考其家格門第。梁武又改其制度,使弊病稍緩。”
“今我朝承梁朝舊政,選官仍用門第鄉品,官員六品以下,任用俱由吏部。”
“除此之外,漢時察舉之法,梁武所立國
子學策試舉人之法,亦偶有得用。”
聽到策試二字,陳伯宗不由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