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室廢人 作品

第三卷:一代天驕——第二十三章:西北的軍閥(7)

 地方初試可以簡單處理,但統一的複試就不行了,在開秋闈地消息放出之後。李文革李彬秦固等人就開始著手設定秋闈的考試科目和試題了。

 唐代的科舉科目實在太過繁瑣,且題目難度較高,李文革覺得對於大範圍選拔人才不利,於是經過和幕僚們晝夜磋商,又經過和李彬秦固的妥協扯皮,最終終於拿出了一套取士辦法來。複試考試科目一共七科,分別為明經、明算、明法、明詞、明史、明禮、策論;對應經學、算學、法律、詩詞、歷史、策論六個單項專業。

 複試考試共取士八類,依次為:進士、經士、算士、法士、詞士、史士、禮士、書士。除進士外,其餘七類士皆取單科成績前四十名,七項成績均列名前四十人之內者稱進士出身,列名前四十名的科目少於七項多於一項者稱同進士出身,進士出身者七項成績總和前三名者為進士及第,進士及第一名稱狀元及第,第二名稱榜眼及第,第三名稱探花及第。

 為了這套全新的科舉複試制度,李文革和李彬秦固磨破了嘴皮子,依著他的脾氣,詩詞禮儀之類在他看來無用的學問根本就不應該進入考試科目,按照李彬和秦固的認知,明字和秀才科目被廢除幾乎是不可容忍的。李彬對於他將考試科目排在明經之後的進士取消卻設為取士的最高等級更是感到匪夷所思。

 最終的妥協結果是,明字和詩文考試合併為明詞科考試,而明禮科則被保留,在六科之外,專設書士學位考究考生們的書法水平。

 廣順三年九月的延州秋闈,儘管準備倉促過程中漏洞笑料百出留

下了許多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但在科舉制度的發展史上卻是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

 首先是這次科舉考試改變了之前的科舉單科鬆散的命題模式,單科試題改以道為題目的基本單位。以明經為例,原先的明經考試是先貼文後口試,經問大義十條,答實務策三道。在廣順七年的秋闈中則改為經義填空三道,經義頌詠三道,經義釋義三道,經義論述一道,共計十道題。

 其次是這次科舉考試引入了分數概念和標準答案概念,七科每科十分,總計七十分,和原先的科舉考試相比,考官的個人好惡對考生成績的影響降低了許多。

 最後是此次科舉考試引入了單科和綜合雙類學位制,形成了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單科學士四級學位體系,使得綜合類人才和各專門類別人才都能夠在考試中通過成績取向得到錄取,並根據所長在未來的選官中得到適當錄用。

 這些新的制度,若是在兩宋以後施行,已經被教條禁錮了思想和行動的儒家夫子們會群起而攻之,將這個全新的制度淹沒在滔天的口水中;若是在晚唐以前施行,其過低的門檻和過於淺白的貴庶平等氣息將在當權者和貴族階層士人階層的聯合抵制中無疾而終。就是在五代十國這個特殊的年代,若是一上來甚麼準備工作都不做就強行施行,也會在文不恥武不屑的反對聲浪中慘淡收場。

 唯獨在廣順三年秋天的延州,巨大的幹部缺口和過於低下的平均人口素質迫使李彬秦固等傳統的士人階層不得不在這個問題上向李文革妥協。在他們的心中,未嘗沒有這是權宜之計未來世道恢復太平之後自然要恢復學術正朔儒家道統這樣的念頭,只不過後來的局面發展,讓這些歷史的創造者們和參與者們自己也與過去的道路漸行漸遠,當數十年後人們回首再看時,才愕然發現這次在十分滑稽的氣氛中舉行的科舉考試竟然如此深刻地改變了天下的進程。

 不過在廣順三年的七月底,不要說李秦諸人,就連作為穿越者的李文革自己也都還遠遠看不到他正在做的事情對於未來的影響。在那個時候,李文革甚至無暇分心想到這些,他正處於自在延州建鎮以來最為深重的政治危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