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一代天驕——第二十三章:西北的軍閥(7)
廣順元年七月二十日,新官制實行,八路軍下轄四州二十八縣,官吏編制員額三百八十六員,實任九十四人,缺額高達四分之三。
李彬和秦固曾經問過李文革,為何執意要推行如此繁冗的新官制,李文革在迴避了幾次後終於撓著頭不好意思地回答道:“有了這個架子,在大周的朝廷下面,未來無論地盤有多大,手中有多少個州,我都能用這個體制把它們包進去消化掉……”
李彬秦固相顧無語……
兩個人私下研究了一番這個官制,初時除了嚴密複雜之外得不出任何其他結論,直到最後秦固靈光一閃,終於發現了這個官制的一樁好處。
在這個官制下,李文革不用稱王稱帝也可以肆無忌憚地吞併州郡擴大地盤。
這個官制的優點就是:一個節度使就可以用它來兼併天下,一切在擴張過程中的體制性問題都可以在這個沒有皇帝地政治體制中得到妥善解決……
簡單地說就是:緩稱王,廣擴張……
這是一個超級軍閥程式,一個能夠獨自創造出這樣一套軍閥體系的傢伙,絕對是個把古往今來地軍閥政治優劣研究得門清的家
夥。
李文革這傢伙,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怪人啊……
晚唐五代軍閥割據的歷史已經有百多年,其中李彬見證了的最少有五十多年,但是李彬自認,自己從未見過等級檔次高到這種程度的軍閥,做軍閥居然被他做出如許多的道道來。
在呆了半晌之後,李彬苦笑著吐出一句話:“衛鞅、李斯定三公九卿。高穎、楊素設三省六部,諸人若見懷仁,皆當避道……”
秦固一口水噴在衣衫上,咳嗽了好半天……
儘管如此。但員額不足地問題總要解決,畢竟一個州如今變了四個州,這可是實實在在的。^^首發 &nbsucom^^
李文革對此的對策是----開延州秋闈。確立有延州特色的公務員考試製度。
唐代科舉均在正月舉行,二月發榜,是實實在在地“春闈”,這“秋闈”之說,李彬秦固聞所未聞。
七月二十二日到二十八日,通過在各縣布達州命的“新聞工作者”們的嘴,延慶兩州地士民工商各色人等得知了一個令他們驚訝得下巴頦都合不上的消息。九月一日至十日,延安縣城將舉行一場秋季科舉考試,被錄用者將被節度府直接授官任用。不必等待朝廷吏部選官。
百姓們之所以驚訝,是因為這次科舉非但季節不對,就連形式也迥異往年。
首先,本次科舉不用投卷。無須有官身的人推薦,只需要參考者在縣署報名並現場經過初試通過即可獲得到延安進行復試的資格。
而初試的內容極其簡單,僅有兩項,一是考官隨機在紙上寫下一句話,能將這句話照抄並朗讀一遍,便算過了“識字”科考驗,隨後考官隨口出一道兩位數加減和個位數乘除的四則運算題,只要考生能夠答出正確答案。就算通過了“明算”科考驗。兩項全部通過,考生便被登記姓名籍貫。按照地域進行編號,並拿到一份由縣裡和節度府派遣的監察人員聯名簽署地文書,憑著這份文書,考生便具備到延安參與科舉複試的資格了。
儘管李彬和秦固這種正經儒學從本能上反對這種考試模式,但是他們也不得不承認,兵荒馬亂的歲月,能夠識字並且算清數目地人已經很難得了,一定要按照唐朝的“六學十一科”來考試,只怕四個州連十個合格的人選都湊不出來。
為了防止初試舞弊,李文革從豐林書院派遣了二十名學員前赴延慶兩州的二十個縣,這二十個學員不僅僅負責監督地方考官營私舞弊故意放水,同時還肩負著算學考官地職責,他們將現場隨機出題對初試考生進行明算考驗。由於這些學員不是政府官員,而進入豐林書院時又大多是外地來的流民子弟或者孤兒,社會關係相對簡單,因此可以被認為是基本可靠的。
這種初試模式因為實在太過小兒科,基本上是蒙學水平的孩童就能通過,因此被延州貴族階層戲稱為“蒙試”,通過了這種考試的考生則被蔑稱為“蒙生”。這個名稱最早是誰先叫出口的不得而知,不過在幾十年後太學寺釐定地方科舉學級的時候,一律將經過了縣一級科舉考試的生員統稱“蒙生”,這卻是這個名詞地發明者本人也始料未及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