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1章 吳11

 

《三國志》:寶鼎二年七月,使守大匠薛珝營立寢堂,號曰清廟。

 

孫霸(出生年月日不詳—公元250年),字子威,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市富陽區)人。三國時期吳國宗室,吳大帝孫權第四子,會稽王孫亮、景帝孫休異母兄。

 

赤烏五年(公元242年),孫霸受封為魯王。頗有盛寵,與太子孫和不相上下,因而萌生奪嫡爭儲之心,結交大臣和全公主陷害太子,造成朝野動亂,史稱“南魯之爭”“二宮並闕”。7

 

赤烏十三年(公元250年),圖謀危害太子,坐罪賜死。

 

人物生平

 

孫霸是太子孫和的弟弟。

 

赤烏五年(公元242年)八月,孫霸受封為魯王,以尚書僕射是儀兼任魯王傅。孫權對孫霸的寵愛優厚特異,對他和太子孫和沒有厚此薄彼1

 



 

最初,孫和孫霸雖各為太子和魯王,卻沒有禮儀上的上下之分,在同一宮室中飲食起居。後來群臣議論認為太子藩王應該上下有別。於是為二人各設宮殿和幕僚,孫霸自此開始怨恨孫和。

 

孫霸積極結交知名人士,曾親自光臨官署與官員親近。得到全琮次子全寄、吳景之孫吳安、孫輔之孫孫奇、諸葛恪之子諸葛綽、才子楊竺等年輕人的爭相依附。魯王和太子隨從互相憎恨詆譭,最終蔓延到朝堂之上。重臣步騭、呂岱、全琮、呂據和孫弘都支持他。

 

赤烏七年(公元244年),孫權聽說孫霸孫和兩子不和的消息,禁止他們與官員往來,讓他們專心向學。

 

但孫霸仍然不斷暗中多多結交大臣黨羽。後來孫和因為王夫人被全公主所誣而致太子地位有危機。孫霸一黨更加覬覦太子之位,尤以全寄楊竺為首的魯王賓客大多邪僻不正,欲藉此謀取奪位,中傷孫和和太子一派,望令孫權廢孫和而立孫霸,太子一系裡與魯王黨爭鋒相對的往往身死。

 

赤烏十三年(250年)八月,孫霸因圖謀害死孫和而被賜死,其黨羽全寄等被誅殺2

 



 

歷史評價

 

是儀:臣竊以魯王天挺懿德,兼資文武。當今之世,宜鎮四方,為國藩輔。宣揚德美,廣耀威靈,乃國家之良規,海內所瞻望。3

 

陳壽:“以庶幹嫡,奮不遵軌度,固取危亡之道也。”

 

柏楊:(顧譚)明明是救孫霸先生不死,孫霸先生反懷恨在心。很多事就是這樣,當事人只因一念之私——某一個關節上不能突破,遂把拖自己下水的奸人,當成愛我忠我的不二之臣,而把拋給他救生圈的人,當成仇敵。豈止孫霸先生一人而已,豈只奪權鬥爭而已,史蹟斑斑,一幕又一幕,一次復一次,不斷重複演出。人類只要有一點點私慾塞住靈性管道,就無法吸取歷史教訓。”

 

羊衜:鹹謂二宮智達英茂,自正名建號,於今三年,德行內著,美稱外昭4

 



 

《吳主五子傳》:督軍使者羊上疏曰:“臣聞古之有天下者,皆先顯別適庶,封建子弟,所以尊重祖宗,為國籓表也。二宮拜授,海內稱宜,斯乃大吳興隆之基。頃聞二宮並絕賓客,遠近悚然,大小失望。竊從下風,聽採眾論,鹹謂二宮智達英茂,自正名建號,於今三年,德行內著,美稱外昭,西北二隅,久所服聞。謂陛下當副順遐邇所以歸德,勤命二宮賓延四遠,使異國聞聲,思為臣妾。今既未垂意於此,而發明詔,省奪備衛,抑絕賓客,使四方禮敬,不復得通,雖實陛下敦尚古義,欲令二宮專志於學,不復顧慮觀聽小宜,期於溫故博物而已,然非臣下傾企喁喁之至原也。或謂二宮不遵典式,此臣所以寢息不寧。就如所嫌,猶宜補察,密加斟酌,不使遠近得容異言。臣懼積疑成謗,久將宣流,而西北二隅,去國不遠,異同之語,易以聞達。聞達之日,聲論當興,將謂二宮有不順之愆,不審陛下何以解之?若無以解異國,則亦無以釋境內。境內守疑,異國興謗,非所以育巍巍,鎮社稷也。原陛下早發優詔,使二宮周旋禮命如初,則天清地晏,萬國幸甚矣。”

 

[5] 《三國志·吳志·劉繇太史慈士燮傳》:年四十九卒。後權為子霸納基女,賜第一區。四時寵賜,與全、張比。基二弟,鑠、尚,皆騎都尉。

 

[6] 流竺屍於江,兄穆以數諫戒竺,得免大辟,猶徙南州。霸賜死後,《三國志 吳主五子傳》

 

孫奮(出生年月日不詳- 公元270年),字子揚(唐代《建康實錄》誤記為子陽),吳大帝孫權第五子,母仲姬1

 

,其妻袁氏為袁術孫女(袁耀之女)。三國時期吳國宗室、皇子,初封齊王,因擅殺封國屬官而被廢為庶人,後改封章安侯。

 

建衡二年(公元270年),孫奮和他的後代全部被孫皓誅死。

 

人物生平

 

太元二年(公元252年),孫奮受封齊王,遷居武昌。9

 

同年,其父吳大帝孫權去世,太子孫亮繼位,史稱吳廢帝。孫亮繼位後,太傅諸葛恪掌權。諸葛恪不想讓諸王處在長江沿岸的戰略要地,就將孫奮轉遷到豫章郡。孫奮十分氣憤,不服從命令,而且多次越軌法度行事。2

 

諸葛恪上箋書勸諫孫奮說:“帝王之尊貴,與上天相等位,因此帝王即以天下為家,以父兄為臣,四海之內,都是臣僕。仇人有善行,不能不舉用,親人有惡行,不能不處治,以此承受天命諧理萬物,先為國家著想,後替自己打算,此為聖人制定法度,百世不變的道理。從前漢朝初興,多將子弟封為藩王,及至他們勢力過於強大,動輒作出不軌行為,上則危亡社稷,下則骨肉相殘,後世以此為戒,認為是最大的忌諱。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