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2章 吳2

 財政

 為了恢復和發展生產,孫權多次寬賦息調,奪取荊州後,“盡除荊州民租稅”,並下令諸將要居安思危,加強武備,崇尚節儉,公元226年(黃武五年),下令說:“軍興日久,民離農畔,父子夫婦不能相恤,孤甚愍之。今魏人縮竄,方外無事,其下州郡,有以寬息。”其後,於公元231年(黃龍三年)正月下詔:“兵久不輟,民困於役,歲或不登。”要求放寬催收農夫所欠租稅,並不要再徵租賦,又於公元240年(赤烏三年)正月下令禁止“當農桑時,以役事擾民”,以保證春耕正常進行。

 貨幣

 孫吳曾大量鑄造大錢,公元236年,開始鑄造“大泉五百”大錢;公元238年,鑄造“大泉當千”大錢。此後又鑄造“大泉二千”和“大泉五千”。

 “大泉五百”、大泉當千”較為常見。籌文不作錢而作“泉”,與史文為少異。

 大泉二千”、“大泉五千”不見於正史,鮮有記載,鑄造時間較大泉當千要晚。大泉二千雖然罕見,但在廣東、浙江有文物出土;大泉五千卻十分罕見,存世極少。鑄於三嗣主時期。在孫吳之前,新朝王莽首鑄大錢,吳的大錢與王莽鑄造的大錢“大泉五十”應為一脈相承。孫吳大量鑄大錢導致通貨膨脹程度嚴重。

 鑄大泉五百之前,已有“鑄銅”的記載, 所以早在東漢末吳地已經開始鑄造貨幣。因此,孫吳可能於鑄行大泉五百之前,有鑄造五株或“大泉五十”之舉。

 軍事制度

 孫吳的兵制特點有六:異族兵數量眾多,兵種複雜,世兵制,世襲領兵制,屯戍活動的眾多,奉邑和將領待遇的優渥。

 軍隊編制

 孫吳的部隊建制分為五類,即中央兵、地方兵、諸將兵、諸王兵、準兵。其中,中央部隊有羽林兵、無難兵左右部、解煩兵左右部、繞帳兵、帳下兵左右部、武衛兵、五校兵、虎騎兵、馬閒兵左右部、外部兵、中軍兵、營下兵、太子兵左右部、水軍、敢死兵、車下虎士、武射吏、子弟兵等十八種。

 孫吳的水軍的戰鬥力遠超曹魏。孫吳設置官員,監督工匠和罪犯造船。其造船技術已達到較高水平,船的規模也相當可觀。由於吳軍的水軍的主力都在長江,因此石頭城很自然地成為水軍的總部。它是長江沿線最大的碼頭之一,經常停泊有上千艘船隻。當時,中等載重量的船可以運馬80匹,大船可載軍士達3000人,有的船倉高達五層。

 武職職銜

 大司馬

 大司馬中央政府中專司武職的最高長官。吳國黃武七年置大司馬,後又常分置左、右大司馬,位在上大將軍之上,一般由大將軍或者上大將軍升遷而來。

 上大將軍

 為三國時吳國所創,孫權於黃龍元年置。“上大將軍”之職並非漢制,由孫權所創,其位在三公之上,高於大將軍,次於大司馬。

 大將軍

 原東漢時期武官的最高官職,吳國黃龍元年置,位在三公之上,次於上大將軍。

 都督

 正式職稱為督軍都御史,簡稱都督,督軍。為孫吳某部隊都督或地區都督。治所隨戰況需求更替,一般正式成立時間以周瑜佔領南郡為基準算起。通常所說的的大都督則為戰時督,為一場戰役中的最高軍事領導,擔任過此職的有:陸遜、全琮、施績。

 都護

 大帝特別設立榮銜,從護軍衍生,最早榮獲都護頭銜的為孫皎。

 兵役制度

 孫吳的主要兵役制度與曹魏相近,均為世兵制。由於比較特殊的社會政治環境,一些部隊原屬孫吳諸將私有,即世襲領兵制。起初孫吳諸將以私兵隨孫策征戰,孫吳屢以國家佃客賜給功臣,功臣往往擁有多至於數縣的俸邑。各將領所領軍隊算是部曲,軍隊除了服從中央指揮參與戰役,但還要為其將領提供其它耕種雜役等。在將領死後軍隊須繼續聽令將領兒子或兄弟等繼承者。世襲領兵制曾是吳國的重要支柱,後孫權加強集權,世襲領兵制逐漸消亡。

 軍隊規模

 孫策起兵時,僅有幾百名士兵, 後來得到父親的舊部一千多人。 孫策在攻打劉繇的前後,軍隊規模不斷擴大,擊破劉繇時已經有幾萬軍隊。到孫策死時,孫吳的軍隊數量應不下於十萬。據史書記載,孫吳強盛時,軍隊人數大概有三十萬,降晉時大約也有二十三萬,其中少數民族兵員眾多,南蠻、交州夷等族士兵不下十六萬,而山越在其中就至少佔了十萬之眾。

 戰爭

 公元208年(漢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曹操領兵南下,孫權聯合劉備抗擊曹操,曹操大敗。

 公元213年(漢建安十八年)濡須之戰,曹操伐吳,孫權與曹操於濡須口對峙。

 公元215年(漢建安二十年)逍遙津之戰,孫權親自率領的十萬大軍圍攻合肥,魏將張遼等大破孫權。

 公元222年(黃武元年),曹丕第一次伐吳,兵分三路,圍攻朱然所守的江陵,不克而還。

 公元224年(黃武三年),曹丕第二次伐吳。

 公元225年(黃武四年),曹丕第三次伐吳。

 公元226年(黃武五年),孫權攻江夏不克,被魏將文聘擊敗。

 公元228年(黃武七年),石亭之戰,曹休率領步騎兵十萬伐吳,陸遜於石亭大敗曹休。

 公元233年(嘉禾二年),吳將全琮攻六安。

 公元234年(嘉禾三年),孫權徵合肥,圍魏將滿寵於合肥新城,吳將孫韶、張承等攻廣陵、淮陽。

 公元241年(赤烏四年),吳將全琮、諸葛恪、朱然等攻淮南等地,全琮與魏將王凌在芍陂決戰。

 公元246年(赤烏九年),吳將朱然攻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