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3章 吳3

公元250年(赤烏十三年),魏將王昶、王基攻打南郡、西陵,吳將戴烈、陸凱相拒。

 公元252年(建興元年)東興之戰,魏將諸葛誕、胡遵、王昶等攻東興、南郡、武昌,諸葛恪大破魏軍。

 公元253年(建興二年),諸葛恪伐魏,因為疾疫而大敗,退軍。

 公元255年(五鳳二年),魏將毋丘儉、文欽率軍西入,不久叛魏降吳,吳將留贊被魏將蔣班擊敗。

 公元257年(太平二年),魏將諸葛誕叛魏降吳,吳使文欽、唐諮、朱異等救援,諸葛誕殺文欽,不久城破被殺。

 公元263年(永安六年),吳將丁奉攻壽春。魏滅蜀之戰時,丁封等率軍支援。

 蜀漢

 公元215年(漢建安二十年),呂蒙取長沙、桂陽、零陵三郡。湘水之盟後歸還零陵郡。

 公元219年(漢建安二十四年),孫權攻取荊州,關羽覆亡。

 公元222年(黃武元年)夷陵之戰,劉備伐吳。陸遜率軍應戰,於夷陵一帶大敗蜀軍。

 西晉

 公元268年(寶鼎三年),孫皓命丁奉、諸葛靚攻合肥。丁奉設計離間晉將石苞,石苞從前線被調回。

 十月,吳將施績、萬彧分別攻江夏、襄陽;晉荊州刺史胡烈擊敗萬彧。吳將顧容等攻鬱林,晉將毛炅大破之。

 公元269年(建衡元年),吳將丁奉進攻西晉谷陽,一無所獲。 吳將李勖部進攻交趾,道路不利而還。

 公元270年(建衡二年),吳將丁奉進攻渦口,被晉將牽弘擊退。

 公元271年(建衡三年),吳將虞汜、陶璜、薛珝成功攻克交趾,擒殺西晉所設置長官,平定交州叛亂。

 公元272年(鳳凰元年)西陵之戰,吳西陵督步闡叛吳降晉,陸抗率左奕、吾彥等前往討伐, 收復西陵。

 公元273年(鳳凰二年),吳將薛瑩、魯淑率軍十萬,分別攻擊弋陽、新息,被晉將王渾擊退。

 公元274年(鳳凰三年),吳將孫遵、李承攻擊江夏,被晉江夏太守嵇喜擊退。晉將陳騫率軍攻打枳裡,擒獲吳將莊祜。

 公元277年(天紀元年),吳將孫慎進入江夏、汝南,掠奪一千多戶人口以後離開。

 公元280年(太康五年),晉將杜預、王睿進攻東吳,東吳滅亡。

 科技

 地理

 在地理方面,孫吳的學者嚴畯曾寫過《潮水論》。 這是現所知最早的一篇潮汐學專著,是我國氣象學與海洋學的開端。三國末期孫吳將領沈瑩著述的《臨海水土誌》,記載了臺灣原住民山夷與大陸百越民族同根同源的文化淵源關係;並從地理方位、氣候和地形,以及居民的生產習俗等方面,記述了臺灣島的自然環境及高山族的社會生活發展情況。這一著作對當時的臺灣人民的生活有詳細的描寫,是世界上記述臺灣最早的文字。

 天文

 在天文曆法方面,孫吳科學家對天體的探討十分活躍,孫吳的天文學家王蕃以渾天論名於當世,提高了測定黃赤交角的精確性;陳卓把源自戰國時代的天文學家石申、甘德、巫咸等三家學派所著星圖命名的恆星,加以綜合,構成一個相對完整的全天星官系統。他以二十八宿為基礎,再將石、甘、巫咸三派天文學家所定的星官,並同在一起,去重複,存不同,繪成全天星圖,構建了一個全天星官系統。陳卓的全天星官系統一直沿用到近代。他的這一標準一直是後世天文學者製作星圖和渾象的重要依據,並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在數學上,漢末三國時期天文、曆法的發展,也推動了數學的發展,在孫吳湧現了一批傑出的數學家,取得了數學發展史上的標誌性成果。其中以趙爽的《周髀算經注》最為著名。趙爽是第一個對《周髀算經》進行認真而全面研究的學者。他的研究分為:解釋文字,推演數學理論,補圖等三個方面,突出的貢獻主要有兩點:一是以“弦圖”證明勾股定理。二是對“出入相補原理”的運用。他在“勾股圓方圖”書中採用“弦圖”對勾股定理進行證明,這一方法比外國同類方法早約一千年;在研究二次方程得出的結論,與“韋達方程”類似,但比韋達早了一千三百多年。孫吳學者闞澤對圓周率也很有研究,祖沖之對圓周率的精確計算就是借鑑了他的成果。

 佛教

 建業是三國時期的佛教重鎮,孫吳的佛教中心。從實際考古材料看,三國時出現了有年代證據的鎏金銅像和陶瓷佛像。佛教造像特別集中在陶瓷穀倉罐和銅鏡圖紋上,而且都分佈在吳境之地。

 東漢末年,北方社會動盪不安,戰事頻仍,而江南區域則相對安定。因此,為避戰亂,大批佛教信徒和僧人也隨著北方移民移居江南。三國時期,高僧支謙、康僧會先後來到孫吳,受到吳大帝孫權的推重。孫權為康僧會建造了建初寺。建初寺亦稱佛陀裡,為中國歷史上江東地區的第一座佛寺,對孫吳乃至中國歷史上的佛教發展有著積極作用。

 吳末帝孫皓時,曾設定法令要求廢止不合禮制的祭祀,並打算毀掉佛寺。最終康僧會勸說孫皓改變意圖,孫皓大力弘揚佛教,修繕寺廟,並要求宗室信奉佛教。在孫皓推動下,孫吳佛教得以進一步發展。

 支謙,字恭明,月氏人。漢靈帝時來華。深通梵典,有“天下博知,不出三支”之稱。漢獻帝末年,逃避兵火來到江南,從事譯經工作。支謙得到孫權的支持,並被任命為博士,輔佐太子,足以說明孫吳對佛教的重視。支謙翻譯了大量經卷,如《大明度無極經》《維摩經》《大般泥洹經》《瑞應本起經》《微密持經》等約30部,其譯“辭旨文雅,曲得聖義”,得以“遍行於世”。其譯經對後來諸多道經的形成產生重要影響。

 康僧會,康居人,世居天竺。赤烏十年(247十年)到達建業,傳播佛教,並攜來佛畫,吳畫家曹不興曾加以模寫。 先後譯有《六度集經》等。 宋代編成的“二十四孝”中“郯子乳鹿奉母”故事就是從《六度集經》中《睒道士本生》和西晉聖堅所譯的《佛說睒子經》裡的內容等演化過來的。康僧會提出了“儒佛同一”觀,並以佛教的“仁道”附會孟子的“仁政”,把“仁”視為佛的最高境界。康僧會重禪法,對江南禪學的形成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