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秦國曆代君主11
《史記·秦本紀》作秦出子,原文如下:惠公卒,出子立。出子二年,庶長改迎靈公之子獻公於河西而立之。殺出子及其母,沈之淵旁。秦惠公二十二年(公元前388年),秦出公出生。
公元前386年,秦出公2歲時繼位,由其母秦小主夫人主持朝政。秦獻公嬴師隰及其隨從來到秦、鄭兩國交界的邊塞,守將右主然不讓他們通過。秦獻公被迫前往戎族之地,自焉氏塞由庶長改迎立回國。秦小主夫人派軍隊捉拿秦獻公,但軍隊在行進途中發生譁變倒向秦獻公。
秦出公二年(公元前385年),秦國群臣發動政變,將秦小主夫人和秦出公殺死後沉入河中(一說秦小主夫人為自殺),迎立秦獻公繼位。
秦孝公(前381年~前338年),嬴姓,名渠梁,亦稱秦平王。秦獻公之子,秦惠文王之父。戰國時期的秦國第二十五位國君。
秦孝公二十一歲時即位,頒佈“求賢令”,吸納天下各國人才,並招攬到商鞅等大才,秦孝公積極支持商鞅變法,經過商鞅的改革舉措,使秦國走上了富國強兵之路,為後來的統一六國開闢道路。前346年,秦孝公在秦國確立了封建制度。前341年,秦軍攻打魏國西鄙。次年,秦孝公在商鞅策劃下復攻魏,欲據河山之固,東向以制諸侯,成帝王之業。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安葬於弟圉。
秦孝公較為徹底地完成了對秦國的封建體制改革和封建制度的完善,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加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為其後代秦始皇嬴政統一大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進而推動了華夏文明的進步。
秦獻公四年(公元前381年),秦孝公出生 。秦獻公二十三年(公元前362年),其父秦獻公去世後,秦孝公繼位。秦孝公繼位時年僅21歲。早在秦孝公出生前,秦國經歷了自秦厲共公之後幾代君位動盪,國力大為削弱。魏國趁秦國政局不穩之機奪取了河西地區(今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秦孝公之父秦獻公繼位後,割地,與魏國講和,安定邊境,遷都櫟陽 (今陝西省西安市閻良區),休養生息,並且數次東征,想要收復河西失地,無奈願望沒有實現便去世。
求賢納才
秦孝公繼位時與齊威王、楚宣王、魏惠王、燕後文公、韓昭侯、趙成侯並立。當時黃河和崤山以東的戰國六雄已經形成,淮河、泗水之間有十多個小國。周王室勢力衰微,諸侯間用武力相互征伐吞併。戰國六雄中,楚國、魏國與秦國接壤。魏國佔有原本屬於秦國的河西地區,從鄭縣(今陝西省華縣)沿洛河北上修築長城。楚國自漢中郡往南,佔有巫郡和黔中郡。秦國地處偏僻的雍州,不參加中原各國諸侯的盟會,被諸侯們疏遠,像對待夷狄一樣對待。秦孝公繼位後以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為己任,廣施恩德,救濟孤寡,招募戰士,明確論功行賞的法令,並在國內頒佈了著名的求賢令,命國人大臣獻富國強兵之策。同年,秦孝公兩路出兵,向東圍攻陝城(今陝西省韓城市),向西進攻西戎,斬殺西戎獂王。而趙、韓兩國也趁秦孝公繼位未穩之機率軍攻打秦國。 秦孝公二年(公元前360年),周顯王派使臣送來祭肉。
衛國人商鞅在公叔痤死後,聽聞秦孝公的求賢令,便攜帶李悝的《法經》投奔秦國,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見孝公。商鞅先以帝道、王道之術說孝公,孝公聽後直打瞌睡並通過景監責備商鞅。商鞅再以霸道之術說孝公,孝公聽後改變態度但沒有重用商鞅。商鞅最後暢談富國強兵之策,孝公聽後大喜,兩人暢談幾日後毫無倦意。
在商鞅的勸說下,秦孝公決定在秦國國內進行變法,但變法遭到以甘龍、杜摯為代表的守舊派的反對,雙方產生激烈的爭論。變法之爭結束後,秦孝公於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國國內頒佈《墾草令》,作為全面變法的序幕。主要內容有:刺激農業生產、抑制商業發展、重塑社會價值觀,提高農業的社會認知度、削弱貴族、官吏的特權,讓國內貴族加入到農業生產中、實行統一的稅租制度以及其他措施。
《墾草令》在秦國成功實施後,秦孝公於前356年任命商鞅為左庶長,在秦國國內實行第一次變法。主要內容為:改革戶籍制度,實行什伍連坐法、明令軍法,獎勵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建立二十等軍功爵制、獎勵耕織,重農抑商,嚴懲私鬥、改法為律,制定秦律和推行小家庭制。
經過第一次變法後,秦國國力開始強大。公元前358年,秦國在西山(今河南省熊耳山以西)擊敗韓國。 公元前357年,楚宣王派右尹黑來迎娶秦國女子,與秦國聯姻。 秦孝公七年(公元前355年),秦孝公與魏惠王在杜平(今陝西省澄城縣東)會盟,結束了秦國長期不與中原諸侯會盟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