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秦國曆代君主11

 平定太子事件後,秦孝公拜商鞅為大良造,開始第二次變法。

 咸陽(今陝西省咸陽市)位於關中平原中部,北依高原,南臨渭河,順渭河而下可直入黃河,終南山與渭河之間可直通函谷關。為便於向函谷關以東發展,秦孝公於前350年命商鞅徵調士卒,按照魯國、衛國的國都規模修築冀闕宮廷,營造新都,並於次年將國都從櫟陽遷至咸陽,同時命商鞅在秦國國內進行第二次變法。主要內容為:開阡陌封疆,廢井田,制轅田,允許土地私有及買賣、推行縣制、加收口賦、統一度量衡、燔詩書而明法令,塞私門之請,禁遊宦之民和執行分戶令。

 經過兩次變法後的秦國國力強大,百姓家家富裕充足。秦國人路不拾遺,山中沒有盜賊。人民勇於為國家打仗,怯於私鬥,鄉村、城鎮秩序安定。]周顯王派使臣賜予秦孝公霸主的稱號,諸侯各國都派使者前來祝賀。公元前348年,韓昭侯親自前往秦國,與秦孝公簽訂停戰盟約。 公元前342年,秦孝公派太子駟率領西戎九十二國朝見周顯王,顯示了秦國西方霸主的地位。

 收復河西失地,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是秦獻公、秦孝公兩代國君的願望。早在秦獻公時期,秦國與魏國為爭奪河西地區發生多次戰爭,其中秦國在洛陰(今陝西省大荔縣西南)、石門山(今山西省運城市西南)、少梁(今陝西省韓城市西南)三場戰役中取得勝利。經過商鞅兩次變法後的秦國國力強大,具備了收復河西地區的能力。

 秦孝公八年(公元前354年),趙國入侵魏國的盟國衛國,奪取漆及富丘(均在今河南省長垣縣)兩地。 此舉招致了魏國的干涉,魏國出兵助衛,包圍趙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 秦孝公趁魏軍主力出擊之機,派軍隊偷襲魏國,進攻魏河西長城重要據點元裡(今陝西省澄城縣南),大敗魏軍,殲滅守軍七千人,並佔領少梁。同年,秦孝公命公孫壯率軍攻打韓國,包圍焦城(今河南省三門峽市西),但沒有攻克,佔領上枳、安陵(今河南省鄢陵縣北)、山氏(今河南省新鄭市東北)並築城,插入魏、韓兩國交界地區。

 秦孝公九年(公元前353年),齊軍與宋國景敵、衛國公孫倉所率部隊會合,圍攻魏國的襄陵(今河南省睢縣)。 此時魏軍主力已攻破趙國首都邯鄲,但在桂陵之戰被前來救援趙國的齊國軍隊擊敗, 楚宣王也派大將景舍率兵救援趙國,奪取了魏國睢水、濊水之間的土地。 秦孝公趁魏國國內空虛之機,於秦孝公十年(公元前352年)任命商鞅為大良造,率兵長驅直入,包圍魏國並佔領魏國舊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 。魏惠王急忙派軍隊在上郡要地固陽(即定陽,今陝西省延安市東)以東修建崤山長城(東南起崤山,西北至黃河),以阻止秦軍的進攻。秦孝公十一年(公元前351年),商鞅又率兵包圍並佔領固陽。

 秦孝公十年(公元前352年),魏惠王調用韓國的軍隊擊敗包圍襄陵的齊、宋、衛聯軍,齊國被迫請楚國大將景捨出面調停,各國休戰。 秦孝公十一年(公元前351年),魏惠王與趙成侯在漳河邊結盟,撤出趙國首都邯鄲。魏國陸續與各國和談後,集中兵力向西反攻,奪回安邑幷包圍固陽。 為爭取時間在國內進行第二次變法,秦孝公於前350年與魏惠王在彤地(今陝西省華縣西南)會盟修好,緩和了兩國緊張的關係。

 魏惠王以朝見周天子為名,召集泗上十二諸侯舉行會盟,圖謀攻秦。秦孝公下令加強防守,並採納商鞅“尊魏為王”的策略來改變魏國進攻秦國的意圖。秦孝公於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派商鞅遊說魏惠王,勸說他除了號令宋、衛、鄒、魯等十二個小國外,還要向北聯合燕國,向東攻打齊國,迫使趙國屈服;向西聯合秦國,向南攻打楚國,迫使韓國屈服,這樣霸業可成。商鞅還建議魏惠王順從天下之志,先行稱王,再圖霸業。魏惠王聽從商鞅的遊說開始稱王,按照天子的規格大建宮室,製作丹衣和九施、七星之旗,並召集各小國參加逢澤(今河南省開封市)會盟,秦公子少官和趙肅侯也應邀參加 ,諸侯會盟後又前往朝見周天子。魏惠王僭越禮制的行為引起了齊、楚等國的憤怒,諸侯紛紛倒向齊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