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泥鴻爪ad 作品

第兩百八十一章:宋明空想儒學

所以在先秦,儒學完成了理論上了兩部發展,一個是確立了仁義這兩個目標,一個是開始了仁義前提的討論,即性善性惡論之爭。

其後的儒學,到魏晉融合道家、道門,搞玄學,其實是拋棄了對仁義目標追求。正是因為魏晉士人毫無理想,所以魏晉南北朝,霍亂天下三百年。

其後唐朝大多是尊佛崇道,但儒學也在慢慢恢復生氣。一系列名人出將入相,創下了歷史的輝煌。

到宋朝,儒學藉助佛門思想,形成了理學。開起來“空有合一”的本體論,“頓漸合一”的認識論,通過格物致知來“明心見性”、“返本復初”,達到存天理,滅人慾的效果。

到本朝陽明心學興起,王聖人強調“心外無物”,“知行合一”與“致良知”特別是“四句教”出來後,心學更是風靡至今。

很顯然,這一時期儒學在方法論與世界觀上主要是藉助佛道兩門的認識論與世界觀。

然而,按道理到今時今日,人人讀書致良知,然而貪官汙吏依然不少,民間疾苦依然不減,是為什麼呢?

如果儒學的目標是仁義,那為什麼儒學大興後卻沒有感受到仁義大興呢。這一點後面沈師兄有數據論證。所以不禁要問,儒學士子有逐步實現仁義這兩目標嗎?儒學在認識論等方面引入佛道思想有利於其目標的達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