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用心良苦

 建奴八旗特色,曰騎兵,曰堅忍,曰重甲,曰弓矢,騎兵善於戰馬,戰鬥意志堅韌,重甲,硬弓裝備率高。

 何況,無論秦漢唐,又或遼金元,新勢力崛起初期,常常伴隨名將輩出。

 大明經過兩百餘年延續,處在王朝末年,積弊成疾,沉痾難愈,開始走下坡路,兩相對比遼東軍事失利挺正常。

 土木堡以來,將領地位日漸低下,兵丁翫忽職守,疏於訓練,遇敵戰術越來越呆板,小仗小勝,大戰大敗。

 萬曆朝以來,朝廷官場黨同伐異,官吏誇誇其談,紙上談兵。內閣晉升渠道堵塞,缺乏領兵作戰經驗的將領,整個朝堂從皇帝到官吏依靠幻想打仗成為主流。

 前線將領,軍門世家出現,彼此互相照顧各家子弟,導致軍中難以出現新鮮血液。

 九邊軍鎮,尤其是遼東戰場表現的尤為突出,以前百官認為單純是遼東軍野戰打不過建奴八旗,兩軍野戰明軍要麼不戰而潰,要麼一觸即潰,要麼久戰不利潰退,建奴八旗卻百折不撓,反覆衝鋒。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適合明軍,不適合八旗。

 然而,建奴八旗真的不可戰勝嗎?

 朕認為未必,寧錦之戰,滿桂,趙率教與建奴騎兵野戰,便能成功擊退對方。

 營州之戰,滿桂,金國鳳,姜襄,遭遇濟爾哈朗的鑲藍旗騎兵,亦能憑藉出色的戰術取勝。

 什麼恐奴症,一觸即潰,統統都是扯淡,根本原因朝廷在戰略性決戰表現拉垮。

 皇帝不善軍務,文官不善軍務,精通軍務的將領報國無門,前線領兵將領缺乏嚴明紀律,不具備十萬,數十萬兵勇行動一致,堅決執行戰略進攻計劃的能力,進而,沒法完成大規模作戰。

 萬曆末年至天啟朝以來,朝廷數次集中各路大軍與建奴大戰,然而,現實反覆打臉,遼東乃至朝廷沒有一支主動進攻消滅建奴主力的勁旅。

 近幾十年,朝廷財政逐漸拮据,導致前線邊軍缺餉缺糧缺甲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