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土撥鼠的松鼠 作品

第134章 王莽篡漢(二合一)

 “如果在這時再遇到天災,遇到朝廷嚴苛的政令,又會怎樣?”

 始皇三人沒回答,但能想到這兩個問題的答案。

 都活不下去了,還有啥可畏懼的,不如反了他孃的,打死那些王公貴族,搶了他們的土地和糧食。

 李念也沒等三人回答這問題,繼續道:“他們唯一的出路便是揭竿而起,他們活不了,那就讓那些王公貴族也活不了,掀起動亂讓王朝也為他們陪葬!”

 “等戰亂結束,許多人在亂世中死去,人地關係緩和,一個新的王朝又進到這個輪迴往復之中。”

 “陛下的大秦雖是華夏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但正因是第一個,許多方面並不成熟,因此未能走到一個王朝該有的末路。”

 “所以,西漢才是第一個走完歷史週期律的王朝!



 “西漢末年,土地兼併問題嚴重,加之天災不斷,吏治腐敗,皇權衰落,外戚勢力日漸強大,若沒人能改變這種情況,西漢必亡,而身在那個時代的人,又幾乎不可能改變。”

 “這對西漢本是一個死局,但王莽將這死局接了過去!”

 始皇問出了一個問題:“既然王朝滅亡是因這人地關係、歷史週期律,那與儒家有何關係?”

 李念道:“回陛下,因為後世之儒學會妨害緩解人地關係、跳出歷史週期律的方法。”

 “人地關係緊張,從內來說是主要是土地分配不均衡,百姓者地少,王公豪強者地多,及土地種出的糧食不足。”

 “因而想要解決,可採用合理分配土地,提升糧食產量之法。”

 “後者也正是清朝能有那‘康乾盛世’的重要原因,清有番薯、土豆、玉米等高產作物,使得清朝人口達到了萬萬人。那根本不是滿清君主英明能幹,是作物產量比其他朝代大大提高!”

 “而提升土地產量之法不僅有找來高產作物,還有發展科學技術,藉由更先進的技術來提高作物產量,像以科技改良作物、造出更先進的農具、製出能極大提升產量的肥料等。”

 “這些是從內解決之法,而從外的解決之法:華夏之地有限,可華夏之外卻還有廣袤的土地,華夏內人地關係緊張,華夏外卻不是。”

 始皇聽到這,已經明白了李念的意思。

 只聽李念接著道:“但後世儒學卻很難支持這些解決之法,他們既很難想著向外,也很難允許新的技術興起。”

 “在明朝時,曾有鄭和奉明成祖之命七下西洋,比西洋人更早進行遠洋航行,可其帶回的海圖卻被儒家出身的文臣藏匿,最終丟失。”

 “雖然其中有其等認為大明再進行遠航勞民傷財之故,但其等也的確阻礙了大明遠洋發展,不肯去看外界之地,也不知外界變化,始終囿於己方天地,自詡天朝上國,讓華夏慢慢被西方趕上並超過。”

 李念將話題轉回到王莽篡漢和東漢上:“說來,王莽篡漢能成,和儒家也有一定關係。”

 “王莽者,西漢外戚也,王莽的姑姑是漢元帝劉奭的皇后。劉奭也就是漢宣帝劉詢之子,被劉詢評價為‘亂我家者,太子也’的那位。”

 “因為姑姑是皇后,王莽自然而然成為了西漢外戚。”

 “當然,在最初時,王家人多,王莽在其中算不得特別突出,但人與人最怕比較,只要和其他同輩表現得不同,肯定能吸引來注意。”

 “王家是當時的外戚世家,家大業大,十分顯貴,因而族中之人生活也較奢靡,多聲色犬馬者。”

 “可王莽不一樣,他生活簡樸,為人謙恭,勤勞好學,孝敬母親,還禮賢下士……”

 “在一群聲色犬馬的王家子弟中屬於鶴立雞群,一枝獨秀,想不被人注意都難,而且他不是短時間這麼做,是長時間如此。遂被人們視為道德榜樣,由此聲名遠播,認為他是一個道德完人!”

 “即在道德方面完美之人,而漢元帝劉奭極為崇信儒學,儒家也是在那時得以快速發展起來,勢力不俗,而儒家的情況,陛下也知曉,其等極為推崇道德。”

 都不用李念多講,始皇也猜到了後續,像王莽這麼一個道德完人,那能不被儒家給捧起來,立為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