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我生煩 作品

第160章 讓遊牧民族載歌載舞的震天雷!

 桓奕和李鳳寧其實都有對付北蠻的經驗。

 而像桓氏發家的戰役,就是靠在羌人頭上刷戰績,這才步步高昇的,自桓奕的曾祖父桓起開始,他們家就屬於有事沒事打羌人,軍功哪裡打,羌人手裡拿。

 桓起這個名將的身份,也是羌人賦予的。

 在那個年頭,這些遊牧民族的實力,並不算有多強大,大周王朝想要應付他們是綽綽有餘的。

 無論是武器裝備,還是軍事素養,大周王朝的軍人都遠勝一籌。

 這就讓她們潛意識裡沒有把這些遊牧民族視為心腹大患,而這一次五胡亂華的局勢,是第一次讓她們意識到這些遊牧民族並沒有自己想象中的那麼好打。

 唯獨使得李鳳寧想不通的,就是為什麼短短十餘年的時間,大周王朝的軍力就能衰退到如此的地步。

 從她的視角來看,她認為是永晉帝對邊軍的限制和壓迫太強所致,可是李鳳寧也很清楚,大周王朝對邊軍基本是失控的狀態,永晉帝要是不限制邊軍,邊軍就會影響到中央的統治。

 泰彰帝一朝開放了武夫當權的先河,他的兩個兒子,正光帝和永晉帝全都在奔波在收回這些權力的路上。

 從過於尚武,再到限制武夫,僅僅是四十餘年的時間,就讓周人失去了對遊牧民族的絕對優勢。

 但是李鳳寧和桓奕其實都疏忽了一點。

 大周王朝在內部爭權的過程中,遊牧民族並非是一成未變的,任何事物都是有一個發展的週期。

 不同於中原王朝這樣的農耕文明,它有很多很多發展的路線,大周王朝可以從文化上,農業上,甚至商業上有所規劃。

 遊牧民族只有一個核心目的——在草原上活下去。

 任何時代的草原上,都不是隻有一家遊牧民族生存著的,而是由很多個不同種族的遊牧民族共同生存。

 匈奴本身就是一個由多個部落組成的聯盟,其領袖被稱為單于,而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

 是由多民族混雜出來的共生體。

 基本上是哪家強,最後就取代一個整體。

 突厥、蒙古、鮮卑、契丹、女真等。

 每個時代,都有一支遊牧民族強盛起來,然後取代整體,成為新的草原主宰。

 這就像是在養蠱一樣,最強者才能在草原上生存下去,才能繁衍族群。

 而他們的路線只有一條,那就是發展軍事力量,通過軍事力量再去搶奪別人的資源,以此供養族群的生活。

 這就導致遊牧民族和農耕文明是有必然衝突的。

 農耕文明具備遊牧民族沒有的東西,而這個東西恰恰是遊牧民族的必需品。

 一旦自然災害嚴重起來,草原上沒辦法生存,過不了冬,為了活下去,遊牧民族南侵就是既定事件,無論怎麼樣都避免不了。

 大周王朝內耗的那段時間裡,遊牧民族之間的鬥爭是打了一波又一波的。

 要知道楚世昭的部隊,只要經過三次大小戰役,就能從鄉勇青壯進化成真正的精銳之師。

 那就更別提從頭打到尾的遊牧民族了。

 而且,中原王朝的打法和遊牧民族的戰法有著本質區別,沒有長期對抗的經驗,是很容易失利的。

 要是拿過去對付北蠻的經驗放在現在,顯然是不太適用的。

 楚世昭先前模擬推演打得那麼順利,這一次模擬推演陷入瞭如此膠著的拉鋸戰,就是敵人的強度不一樣了。

 匈奴人長期統治草原,貴族和貧民之間的關係早就固化,他們的內部同樣沒有想象中的穩固。

 蒙古屬於是突然崛起,而且崛起的過程中,走的路線和楚世昭極其相似,都是在提純的狀態下,拉攏底層的即戰鬥力,將那些沒有戰鬥力還拖後腿的貴族先幹掉,將話語權牢牢把控在自己的手上,再考慮接手外戰。

 兩者同時出現了貴族不滿統治的叛亂事件。

 楚世昭早年,幾乎是三天一小亂,七天一大亂,那些利益受損的豪強大族,沒有一家是樂意看到自己就這麼被楚世昭給割草了。

 但可惜,楚世昭建立的新朝,皇后都是起義軍出身的,這就導致楚世昭的長子有起義軍的血脈。

 他和這些豪強大族不是利益共生體,而且對於楚世昭這個新朝而言,是非常需要現金流的。

 戰亂時期,真正的農民是不生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