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父皇這個班底,帶不動,根本帶不動。
在聽聞朝廷主張死守長安,而沒有選擇南遷時,楚世昭抱著欣慰入眠。
先前模擬推演里長安守不住的主要原因,是匈奴人正好挑了一個永晉帝駕崩的時機,朝野內外都不穩固,在前線潰敗以後,只要有一個大族選擇南遷撤離,就會引起成批的大族緊隨其後。
現今的永晉帝健在,朝政有了主心骨,萬眾一心下,楚世昭不認為這一次保衛長安的仗是難打的。
然而,楚世昭一覺醒來,發現整個天都要塌下來了。
在朝野上下的群臣商議下,他們全部都推舉正光帝時期的老將軍武振,主事拱衛長安的事務,執掌軍權。
單論履歷,武振威名赫赫,他可不僅是正光帝時期就出名的武將,正兒八經來說,武振已是五朝元老。
他先前效力的人,那可是正光帝和永晉帝的父親泰彰帝。
楚世昭的這位皇爺爺,廟號為武宗,這個廟號其實很玄乎,正常來說,應當是一個正面積極的廟號。
“威彊敵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刑民克服曰武”。
這都是有褒獎的含義。
但是越往後,這些廟號就越像是諷刺的意思。
如明英宗朱祁鎮並不英明。
而明武宗朱厚照,在武治方面按理說是有積極的一面,但他這個廟號更多的是諷刺朱厚照在文治方面沒有顯著的功績,只有武力能夠拿出來一說,所以是明武宗。
楚世昭的這位廟號武宗的皇爺爺,同樣在文治方面並不突出,而且在位時間很短,僅有六年,後面楚世昭的這位皇叔正光帝,在位同樣短暫,只有四年。
楚世昭的父皇永晉帝,在位的時間直接超過了他的兄長和父親。
節度使權力無法遏制,越來越膨化的年代,也正是在泰彰帝時期出現的問題,而正光帝在位的四年,全程都在針對節度使,導致中央和地方關係破裂,出現了重文抑武的現象。
武振發跡於泰彰帝時期,是泰彰帝的得力戰將,隨著泰彰帝打了很多對外的戰事。
在那個時期,匈奴人是不敢輕易來犯大周王朝,雙方在邊塞的戰爭你來我打,整體均勢,甚至泰彰帝還打出過一次反包圍的大捷,在匈奴人孤軍深入的時候,將一支編制過萬的匈奴軍隊全殲在了大周王朝的境內。
一戰打出了幾十餘年的和平。
大周王朝邊患再度嚴重起來,按照時間來算,是在永晉二十三年開始的。
根據模擬推演的信息,這是有人開了一個壞頭,讓匈奴人察覺到了大周王朝是一個外強中乾的貨色。
這永晉二十三年,正逢盧恩的長子盧毅在大同府做節度使的時候。
他被匈奴人進攻,擔憂自己守不住大同,犯下重罪,擔上責任,於是重賄請求匈奴人移攻其他地方,導致大寧府淪陷。
從那之後,匈奴人靠著攻打大寧府嚐到了甜頭,接連十年間,匈奴人只要缺糧缺錢就會主動叩邊,襲擾大周王朝的邊境。
但這一次大規模的進攻,還是直擊長安,是非常少見的。
現在,最大的問題是...這位武振老將軍,你單看他的履歷,戰績都沒問題。
可是在模擬推演裡,楚世昭將其視為大週三坑之一。
因為有一次模擬推演裡,就是大周王朝遭到了匈奴人的圍攻,而武振武老將軍沒有正確察覺到情勢變化,認為匈奴人不足為慮,主張反攻,帶著看似精銳,實則不堪一擊的三府軍發起反攻,以攻為守。
沒有料到如今的匈奴人兵強馬壯,武器精良,更沒有想到大周王朝的軍隊過了二十餘年的時間,幾乎喪失了戰鬥能力。
一波把本可以拿來守城的官軍全部葬送,加速了戰事失利,間接導致長安失守。
堪稱戰犯級表現。
這一次,朝廷再次委以重任,將武振抬上來,楚世昭當場就有些暈眩了。
而且以楚世昭的資歷,他能向群臣,能向父皇直接提示,武振落後版本,不能擔上重任嗎?
他敢說就敢被噴。
到了這個時候,楚世昭偏偏還不能不說,他要是坐視武振按照模擬推演的走勢來,那麼大周王朝死傷的何止是那些官軍,滿城的百姓都要因此受到連累。
楚世昭先前還認為這一局穩了,雖然大族們各有私心,但這次為了維護自身利益,是願意大出血的,哪怕是為了利益上下齊心,那也是人和,偏偏他沒能想到主事軍務的人會是武振。
而且,在沒有模擬推演的情況下,讓武振出來擔此重任,沒有什麼大毛病。
他跟過先先帝打過仗,幹過匈奴人還是老資歷,無論是作戰的經驗還是聲望都是夠資格的。
可誰都想不到,就是這樣一個在所有人眼裡穩得不能再穩的人選,最終是被匈奴人吊起來打,還是那種抽陀螺的吊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