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2章 襄陽事情的內情
在李言看來,這次事件,就是程蘊良和侯君集為爭奪襄陽的一次權力鬥爭罷了,只是用貪瀆的方式去體現。
不允許漢東有比自己更牛逼的存在的瑞龍少爺曾經說過,哪兒有那麼多的貪瀆,說白了不都是你們內鬥嘛!
侯君集私扣繳獲的事情,肯定不至一次。
武德九年,便橋之戰後,侯君集就去了襄陽平亂,和程蘊良一文一武,配合默契,侯君集的糧草都是程蘊良督運的,北寨打下來後,侯君集也讓程蘊良去清點帳冊,這說明什麼?
說明侯君集十分信任程蘊良,任何事情都沒防著他。
在這種情況下,軍中大小將校私吞繳獲的事情,程蘊良怎麼可能不知道,他一直都是心裡有數的。三四年裡,不知道會發生多少起類似的事情?可為什麼以前程蘊良沒有發現?
沒有告發?
偏偏在這種時候暴出了侯君集貪瀆,這個時間節點就非常耐人尋味。
李言暗自揣度,無非是之前襄陽沒有打下來,程蘊良還需要侯君集為他繼續賣命。
而打下最後一個北寨的時候,丁節餘部已被消滅,錢庫都被繳獲了,亂匪肯定也被平定了。
這時候程蘊良擔心侯君集會長期滯留襄陽,影響到自己的權力,甚至東宮會藉此插手襄陽的事務。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所以程蘊良毫不客氣的將侯君集的事情奏了上去,即有討好自己在朝中的靠山蜀王的想法,又能將侯君集踢出襄陽,出於自己獨攬大權的實際需要。
在亂世,不到三十歲的武將很正常,可不到三十歲的正四品文官,實權中州刺史,在朝中都不多見,程蘊良猶不知足,貪婪成性,最後還想用侯君集的屍骨,再立上一功。
就這樣,侯君集也不忍心殺了他,只是將他軟禁在船上,不與外界聯繫,這是幹什麼,無非是要等到閒下來了,好好勸說勸說,做做思想工作,威逼利誘,將這件事情化解了。
對於一個手握大軍的將領來說,又在戰亂的時代,一天不知道要死多少人,藉著丁節的餘患或者直接找人假扮匪患,等等,想無聲無息的處置掉一個文官實在是太容易了。
若是李言,就絕不會心慈手軟,給自己留下了後患,軟禁在船上有個屁用。程蘊良這種文人心計
深沉,目標明確,不會那麼容易妥協的,直接殺了最是方便。
就憑這一點兒,侯君集就不是什麼壞人。
不過,程蘊良暫時還有點兒用處,所以李言不會讓李恪殺了程蘊良,他還有後著。之所以傳話讓李恪用程蘊良的人頭來換阿史那雲,就是給李恪和阿史那雲一種暗示,讓他們有人頭換人頭、一命換一命的錯覺。
實際上,無論李恪殺不殺程蘊良,阿史那雲自己都不會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