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府 作品

第四章丈夫之志


 在東漢時期,因紙張、印刷術未普及,相應的經學故事難被世人所知。
  張遼雖出身於邊疆豪強家庭,但因從小處於戰亂衝突,格外著重重武。經學或許有接觸,但更多是粗知。  張虞整理話語,說道:“春秋之時,魯國有法,魯人為奴妾於外,有人能贖之者,國賜錢帛於下。子貢贖魯人而歸,國欲賜錢糧於子貢,然子貢不取其金。”  “子聞此事,問責子貢,言子貢不受錢,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其因為何?乃子貢不受金,後人必將以受金為恥矣!”  張虞語氣微沉,勸道:“君冒兵戈之險,赴水火之間,如不得重賞,往後如有人失馬,安有壯士隨行相助?今君願行子貢之所為,然望文遠念及諸子,體諒虞之誠意,收下此禮!”  子貢贖人而不受國家賞賜之事,從道德層面上看,損己而利人,看似非常高尚。但實際卻因子貢不受賞賜,變向破壞了這項贖買制度。  魯國在制定贖人制度時,本意是想從利益層面驅動,讓魯人因利而贖買國人歸國。但子貢不受賞賜,實際是在用道德去摧毀基於利益而設計的制度。  畢竟不是所有人都像子貢那麼有錢,更不像子貢有那麼高的道德。在這件事後,子貢在眾人的傳頌下會成為新的標杆,但對後來人而言,因付出的經濟成本太高,將會勸退一些因利而贖人的魯人。  今張虞用子貢贖人之事,先為張遼抬了下高帽,表明其非貪財之人,而後利用大義規勸,給予臺階與體面,為張遼尋得收下厚禮的理由。  一番言語下來,張遼心裡有種說不出感覺,似乎他不收下馬匹,將有罪於世人。不過張遼非愚笨之人,他自是明白這是張虞讓他收禮所尋的藉口。  若說之前的膽識過人、箭術精湛算是張遼對張虞的初有印象,那麼雙方深入接觸下來,張虞豪邁大方的性格,如沐春風待人,則是張遼對其深層次的感覺。  張遼猶豫少許,念及張虞不似作偽的表情,以及有意交好的念頭,說道:“遼功薄德淺,不敢受六馬之禮。今思兄之所言,遼分四馬足矣!”  張虞拍著張遼的肩膀,豪氣說道:“我朔方良家子不拘此小節,今日奪回駿馬雖喜,但我更喜結交文遠!”  前世創業,有貴人曾指點張虞,言人偏好佔便宜,故而有時候不吃虧成不了事。  張虞得遇貴人指點,其言有時不吃虧成不了事。今欲想讓張遼親和自己,張虞需要吃點虧。畢竟吃一時之虧,才有後續長久之利。  當然了,張虞從情感上也欣賞張遼,若無張遼冒險相助,奪回馬匹恐會更難上一些。  “以水代酒,請!”  “請!”  二人相視而笑,共舉水囊而飲。  休息片刻之後,張虞、張遼二人帶著十匹駿馬,以及一名胡人得興而歸。  行走了約半里路,便遇見來尋張虞行蹤的張楊、酈素衣等十名騎士。  “兄長!”  見到張虞行蹤,酈素衣甚是雀躍,揚鞭招手,催馬行至其跟前。  湊近之後,酈素衣用馬鞭指著之前被奪回去的駿馬,驚訝問道:“馬回來了?”  張虞故意逗弄酈素衣,笑道:“胡女見為兄俊秀,心生愛慕,故送還馬匹與我。”  酈素衣朝張虞皺了下鼻子,說道:“盡在耍我,定是偷偷把馬搶回來了!”  張楊徐按韁繩上前,笑道:“濟安果有膽略,竟敢單騎追擊,奪回所盜之馬,看來我與素衣倒是白走一趟。”  說著,張楊打量張虞上下,關切問道:“可有受傷?”  “未有!”  張虞將張遼引薦與叔父張楊,笑道:“叔父,此為張君文遠,雁門郡吏。今能奪回所盜之馬,皆賴文遠指引道路,鼎力相助。”  “有勞文遠相助!”  見到長輩,張遼態度謙虛,說道:“舉手之勞,不敢言有大功。”  張楊持鞭拱手,笑道:“今天色已晚,文遠不如先至參合堡歇腳,容張氏盡主賓之誼。”  “這~”  張遼有些不好意思,看了眼張虞。  “附近少有漢人居住,文遠可先至寒舍暫歇一晚。”張虞說道。  “多謝張君了,容遼叨嘮一夜。”張遼道。  雙方人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