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進步
哪怕在後世,三年陳的庫糧碎米都只能拿出來做飼料或是釀酒化工原料去了。漢朝糧食固然寶貴,但也沒有不吃新米專吃陳米的道理。更不用說粟米的防蟲比之稻米還更麻煩些。實際上使用實物存糧的本質就是和社會秩序的穩定性做一筆對賭,而劉盈作為多頭賺的那是盆滿缽滿,均輸平準的運行機制搭配上準現代化的管理體制,和超出了時代的交通運行水平,穩定的,甚至逐級下跌的糧價就是豪強們的災難。
不過伴隨著國庫存糧的增加,劉盈已經開始放手各地的市場化官倉了,有存糧的大富戶們可以考慮在支付了足夠基建成本的前提下接手整座倉庫。這些倉庫當初是順手建的,土地勘測做的不好,永備性也不夠,水泥牌號不統一哪哪都是問題,最先進的倉管思路本來就是要下放的。百姓自主存糧有必要佔到國家儲備的相當比例,國家儲備才更為有效,常平倉制度最重要的是價格制定權,而不是風吹草動都要國家親自下場。
這一套糧食金融手段在內的全套體系保證了在劉邦登基的八年內賦稅沒有明顯的波動,老劉或許不完全瞭解這麼做的意義,蕭何可不會不清楚。
所以劉盈從來沒有擔心過自己的地位,能玩轉這套體系的當然不只是他自己。張良蕭何張蒼包括劉盈最傑出的幾個弟子基本都能搞明白。可這些人,沒一個是如意或是如意一派的傢伙。
賬目上是國庫的全部糧食,然而劉邦的征戰用兵甚至賞賜,具體又有多少是從少府體系內撥備出去的那就不在賬目上顯示了。表面上,劉盈把一切先進的技術都獻給了國家,任何人都可以拿來使用,可體系的實際運轉,除了張良估計不會有人有能力接手了,劉盈的女弟子們出師的時候,劉邦已經在老家唱大風歌了。
不過九年時間,綜合國力的積累已經使得劉盈當初強行接手,拆東牆補西牆留下的全套秦朝交通體系足以自如的運轉下來了。最新式的都城道路已經可以見到蒸汽壓路機的身影,工業革命的曙光已然是舊時代的人們難以想象的巨大生產力,也確保了劉盈無論如何玩弄金融手段都有最後的救濟方案,因而劉盈做事的膽子可以特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