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施 作品

第一二九四章 北京支持

“本來我是來北京跟領導求人才的,結果領導非讓我上臺演講,說我最適合講晉陵。領導還給我點了題列了綱,要分三點來講,講過去,講現在,講未來。還特意叮囑我,務必實事求是,不要吹噓。

說實話,站在這裡我的內心很忐忑,在座的都是首長,我小小的晉陵縣廠長何德何能,敢給各位首長演講?還是彙報更妥當一些。那麼我就先從過去開始講一講。

晉陵縣建制一千三百年,歷經多個朝代。人口二十四萬餘,城鎮人口三萬餘。其地形半山半平原,在糧食種植上,是半水半旱。在人民生活水平上,是小半人口溫飽,大半人口仍舊處於貧困之中。

溫飽的,是城鎮人口,以及一部分地利好、產出多的富農。貧困的,是人口多,但是地少、地旱的地區。不過縣裡也有調控,讓貧困的人民更多的去承擔縣裡的公共建設,給與更多的工分。

再加上市裡的協調與補助,總體來說,晉陵的情況是比較穩定的。人民不能吃飽,但卻總也不至於餓肚子。沒有新衣服,但總也有不是以前那般一家人就一身能穿的衣服。天天吃肉達不到,但逢年過節,卻也能吃上葷腥。

雖然還沒有脫離貧困,但我們晉陵人民的精神是不差的,信仰是堅定的,對黨是擁護的。正所謂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

五四年提出四個現代化,成為國家最高指示,成為全國人民奮鬥目標。晉陵縣在這方面也做了努力。但是因為權力、資源的集中性,因為發展有先後,所以落到我們晉陵的東西就比較少。

但縱然如此,在新中國成立以來,晉陵也形成了完善的基礎工業體系,發展的確實不好,技術含量確實不高,但基本滿足了我們縣裡的生產生活需要,同時也能給市裡上繳一部分生產所得。

工農兵大學的名額比較少,落到我們縣裡的就更少了,但一年總也有十多個名額,不過沒有人回到晉陵,他們都走了。

我不是貶低他們,因為大家都是革命同志,他們也是在各個位置貢獻力量,實現價值。但我是晉陵人,我吃百家飯長大,從小打架鬥毆,但縣政府也沒有放棄,給了我關照。紡織廠的老祁廠長,看我是個學習的苗子,給我爭取了一個大學名額。

所以我回去到了晉陵。

大學的時候,我就在思考著晉陵的致富之道,諮詢了許多老師,甚至省領導在大學考察的時候,我還同他們交流過,也看過國內外的許多書,最終還是回到了四個現代化的最高指示上,那個時候我想明白了。

我們是個農業大國,我們人民仍舊沒有吃飽,農業現代化就是要解放勞動力,提高生產力。實行農業現代化的基礎條件,是水利工程的建設,這一點,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我們一直在投入,在開發。

而農業現代化進階的第一步,就是從傳統的男耕女織,利用牲畜等,進步到機械化。大規模的使用農機,翻地、播種、施肥、收穫,各個環節都要有機械。而農業要機械化,工業的現代化就成為了必要。

一則研究出高效率的、結實耐造的農機,一方面,工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勞動力,這個時候農業現代化所解放出來的勞動力,就有了地方工作,大家的日子就過好了。

國防的現代化,同樣也是以工業現代化為基礎。我們的原子彈、氫彈,我們的戰鬥機,我們的各種大炮、炮彈,我們軍隊的機械化,都是這樣。

同時,國防又是保障我們國家主權,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基礎。只有國防強大,我們才能發展農業、工業的現代化,才能讓我們的人民安居樂業。

在此我要說一句題外話,我進京半月,聽說要裁撤一些軍工項目。我謹代表我個人提出反對意見,我們國家是打出來的地位,我們的人民就是吃糠咽菜餓肚子,也要強大國防。我們的炮彈不夠多,打的不夠遠,我們還沒有航母,我們的戰鬥機不夠先進。

我始終認為,在國際交往中,實力才是我們中國說話的基礎,國防才是外交真正的後盾,尊嚴只在劍鋒之上,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內……”

王言停頓了一下,掃視著下方一大堆的首長,大家笑呵呵的跟身邊人發表著看法,前排的首長們則是安穩的翹著二郎腿抽菸。

稍許,會場內安靜下來,見沒有人提出意見,王言這才接著說話。

“農業、國防現代化的基礎是工業,那麼工業現代化的基礎,就要說到科學技術現代化上。從過去的石器時代,到火的應用,到各種的發明創造,再到當今的工業時代。戰爭的武器從原本的刀槍劍戟,到今天的自動步槍,飛機大炮,全都是科學技術的突破與應用。

而要想實現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就要有人才來研究。這就涉及到我們的教育路線,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百年大計,我們要明白,我們想要什麼樣的人才,需要什麼樣的人才,那麼我們就要有相對應的教育制度。

我是工農兵大學生,我自認算是有幾分小聰明。想明白了四個現代化的關係以後,我就研究起了工業,就從我們的紡織廠開始。

從化纖開始,一直到衣服、塑膠、口罩等各種行業的廣泛應用產品,結合國內外以及我們廠裡的條件,我決定在紡織機械上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