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一代天驕——第三十章:一代天驕(2)
謝昰走進慶州節度判官署東廂的知客廳之際,原本滿腹的欣喜全都轉了狐疑,知客廳內拉拉雜雜或坐或站足足擠了有七八十人,這原本看著頗覺寬敞明亮的偏廳此刻連光線都暗了許多。謝昰在其中轉了幾圈,實在是有些受不得內中的喧雜,倒退著步子退了出來。
慶州刺史的官署已經大變了樣,原先郭彥欽時期的石鼓門戟早都撤了去,原先的刺史府正堂如今變成了高紹元的判官書房,左右廂房也分置了州署三曹十二科,不斷有令史抱著成摞的卷宗案牘穿梭往來。西面原先的小校場如今塵土飛揚,幾十名身上衣物上帶著豐裕商號標識的民夫工匠正在大興土木,一座方方正正沒有絲毫藝術美感的建築物正在漸漸顯現出輪廓,看那格局規制,只怕比正堂還要大上一倍不止。
“直夫?”
一個聲音在背後響起。
謝昰回身看時,卻不由得一笑:“冉兄也來了?”
一個穿著葛衫的方臉漢子正站在他身後,此刻卻笑道:“遠遠看著像你,我卻一直納罕,原以為今日高太守召集村鄉農社耆宿,是為了春耕之事,如今看來,卻斷然不是了”
謝昰笑笑:“慶州九縣,鄉社便有九個,近來頗有傳聞,說道銅川縣要一分為二,分設土門、銅川二縣,免不得還要增設一個鄉社;這還僅是鄉社,若是連村社算上,闔州怕不是要有三四十?全都來州治的話,那便是兩三百人,不要說屋子裡,只怕連這院子裡也要站滿了吧”
那姓冉的卻淡淡笑著搖頭:“不是設縣,銅川要在縣治之外,單設一公社”
謝昰一怔:“公社?”
姓冉的點了點頭:“村社鄉社,都算是私社,這公社,自然就是官府所設之社。”
謝昰遲疑了半晌:“官府設社,這東家豈不便是官府?”
姓冉的再次點頭:“莫說直夫不解,我此刻也還迷糊,這官府設社,東事誰為之?難不成太尉親為東事?這卻是百思不得其解了。”
謝昰連連點頭,他心中詫異,也在此處。
他們方才言談之中的“村社”和“鄉社”,實則也是去歲施行公田畝賦制度之後才興起的新玩意。新的土地法令使得一家一戶擁有過多的田產變成了一個絕大的負擔,若是承平時期,豪門大族或許還能借著拖字訣和政府打一打消耗戰,此刻戰亂頻仍,大多數土地都荒蕪著,這麼幹無疑是自尋死路。
更何況,在關中西北和李文革太尉作對的人,到目前為止似乎沒幾個落了好下場的。
然而土地所有權被分割,也就意味著民間的地方宗族社會形態被打破,若是沒有妥善的安置和後續辦法,會反過來影響農業生產和地方治安,因此,縣級以下地方政權的建設就被設在延州的八路軍長史書房提到了日程上。
長史書房最初的提案是在各縣建立起一個專門的戶政科,以請查戶口,撫治流民,由縣戶政科在縣城四周的村落集市設立分治所,對地方的人口和治安進行監管,同時附以傳統的保甲連坐,徹底安定地方的局面。
這個方案提了出來,李彬的東府也沒有意見,秦固便準備付諸實施。
然而在去年九月月底的節度府聯席會議上,秦固的的這個方案被八路軍節度使李文革否決。
所謂節度府聯席會議,就是由節度使、節度副使(闕)、長史、司馬、各司主官、副官、掌書記及各節度參軍事共同出席的聯席會議,對一些涉及面較大的政策性問題予以提案和討論。
一般而言,長史書房的提案很少會被否決,一方面這是李太尉對文官治權的一種尊重。另一方面,凡是涉及重大決策,秦固總要事先和李文革通氣,事先達成一致,所謂聯席會議,不過是拾遺補漏,進一步完善方案,而後發佈各州縣施行。
關於這個方案,大約是因為事情太小,長史書房認為不過是個管理上的小案子,秦固事先也未曾和李文革通氣。不料到了聯席會議上,韓微陳素崔褒等參軍事掌書記們並無異議,然而李文革皺著眉頭思索良久之後,卻直接開言否決了這個方案。這件事情當時曾經令秦固極度不滿,無論如何,長史書房的威信受到了挫傷,這是實實在在的。
李文革給出的理由是三條:第一,體制的變更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必須是系統性的,為了解決一個問題而專設一個機構,太過隨意,今天為了這個問題設一個衙門,明日為了另一個問題再設一個衙門,週而復始,長此以往必成冗官之弊;第二,戶政科直接管理人頭戶籍,監管地方治安,權力太大,侵奪了縣佈政按察兩科的行政權力,遇到事情雙方扯皮,事權不一,會降低行政效率,最後要麼戶政科一家獨大侵奪縣官之權,要麼各方打成一堆亂帳,正事反倒無人去做;第三
,地方宗族勢力盤根錯節,這是人脈繁衍生息和上千年農耕社會形成的客觀情況,強行打壓不但會適得其反,甚至可能會造成地方官與地方宗族之間的直接對抗,從長遠來看,這對延州軍政集團的統治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