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八路軍節度使——第二十章:向北(5)
沒有駁回的道理,除非父皇說話,否則折令公的顏面還是要給的!”
王樸接著道:“就是李懷仁,也不能輕易駁回。只是一樁,折可久上這道奏章,李懷仁不可能不知道,他知道並且贊成此事,只能說明一樁事情——慶州的事情,已經壓下去了!”
柴榮皺起了眉頭:“李懷仁奏捷地表章還沒有到。”
王樸點點頭:“慶州比延州距離京師要遠,遲上一兩日也是尋常事。只是慶州善後如何安排,李懷仁恐怕還要措置一段日子,下官料想十日之內。便應該有個消息了!”
柴榮問道:“若李懷仁據延慶,折可久取綏銀,南北連成一片,要不要緊?”
王樸搖搖頭:“延慶兩州都是邊郡,土地貧瘠,不足為慮;綏銀二州更不足論。縱然折家佔據其地,也還要隨時提防定難軍的反撲。沒有朝廷支持,北漢和拓跋家兩面夾擊,折可久的日子會很難過!下官擔心地是,若是此番李懷仁真個一舉平滅了銀綏夏宥四州。與折揚楊兩家平分銀夏。朝廷該如何措置?”
不用看地圖,柴榮就知道如果王樸所說成為現實,則這三家地方軍閥的勢力坐大就已成定局,西北地事情中樞要看三家眼色行事,關中那些小藩鎮自不必說。
王樸接著道:“大王是否知道,靈州馮家這陣子派人進京了!”
柴榮點點頭:“鄭公前些日說過一次,無非是為了馮家七郎來討封地,事情太多,他這件事暫時還排不上來。更何況授受節度。唯父皇可決之,我們不能越俎代庖。而父皇在此事上似乎頗有心結,對馮七郎殺兄奪位頗為不滿。即便父皇決斷,為馮七郎移鎮,卻是不可免的!”樸捻著鬍子。緩緩道:“大王可知。這位靈州來人還帶來了一位不速之客?”
柴榮一驚:“誰?”
“李彝殷地侄子,綏州刺史李光!”
“甚麼?”柴榮失聲叫了出來。
“在哪裡?”
“他們昨晚去晉王府投書不成。今日來開封府拜謁大王,大王不在,卑職便代大王留下了他們地拜帖和書信,禮物卻退還了。”那年輕的武官不卑不亢地答道。
柴榮點了點頭,接過了名帖,順手放到了桌子上,直接打開信封,看了起來。
看罷,他將信遞給王樸,淡淡道:“李彝殷願意向朝廷稱臣納貢,舉銀夏四州之地歸順!”
王樸臉上頓時凝重起來,拿過信看了半晌,緩緩道:“緩兵之計?”
“不像!”柴榮搖了搖頭,“緩兵之計不至於將堂堂綏州刺史派來,也不會拿出一千匹馬地大手筆,信上寫得明白,只要朝廷明詔公佈此事,他們就會立即送馬進京。這老賊是真的急眼了,李懷仁和折家步步緊逼,他縱然是想用緩兵之計,也應該知道,縱然朝廷會上當,李懷仁卻是不會上當的,折可久更加不會中計!”
王樸想了半晌,輕輕吸了一口氣,道:“大王,恕下官直言,若為了中國計,定難軍李家早亡一日,西北黎庶便早得一日安康,若非党項人凌迫太甚,延州文武不會將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李懷仁抬出來保境安民。但是為朝廷計,為大王計,西北各派勢力力量越是均衡,大王日後收拾起來便越容易。一旦李懷仁與折楊兩家平分銀夏,日後再要徵調移鎮就困難了。”
柴榮坐在椅子上,默不作聲地聽著,臉上卻沒有半分明確表示臧否地意思。
王樸話說完,也便靜了下來,不發一言看著柴榮。
良久,柴榮方才淡淡道:“我一直留心延州地兵額,李懷仁所部,頂天不過三千之數,折家南北兩路,不會超過六千,楊家頂多只有折家的一半,加在一起不過一萬兩千人。當年唐明宗五萬大軍沒有做到的事情,李懷仁和折可久用一萬多人就能做到麼?這些兵力若是除去守衛地方城池的兵,真正最終集結在統萬城下的兵力頂多也就剩下七八千,以這樣的兵力,能夠拿下稱雄千年的統萬城麼?”
王樸輕輕搖頭:“若照常理,萬萬做不到。這些兵力連包圍統萬城都做不到,更不要說攻城了。李懷仁戰績不俗,但是這種事情卻不是可以憑著奇謀妙計來籌算的。下官以為,明確駁回折李的北伐方略,一來震動太大,二來李家緩過這口氣來,只怕心思難免又有反覆。因此這一仗不打是萬萬不成地。與其逆水行舟,不如順水推舟,一方面准許折可久進軍銀夏,另外一方面則默許李家通過馮家的靈州和中國州郡互市貿易,對馮家則要著意籠絡,馮七郎的節度使。還是給了地好。朝廷在這種事情上與實權藩鎮慪氣,殊為不智。只是是個空名頭,一文不花,在關中留下李彝殷和馮繼業牽制李文革與折家,應該是個能夠一箭雙鵰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