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八路軍節度使——第十六章:國之根本(5)
:
柴榮是極聰明的人。于軍事上也頗有天分,李文革說得如此明白,哪裡還會不懂,當即恍然大悟道:“大
將軍是說,唐軍伐高麗,凡是跨海以舟師均獲完勝,凡是陸路以步騎均未得全勝?”
李文革笑吟吟點頭道:“正是此意。君侯且想,自漢以來,遼東一直為異族竊據。自高麗興起,在遼東築城,大小城池均築於要道險塞,而該地與中國隔斷數百年。又經歷了五胡亂華之亂世,中原對其道路山水早已不復熟悉。自陸路進兵,則大軍糧道綿延數千裡,且一入秋冬之季。大雪封路天寒地凍,輜重給養運不上去,人或許還好說,而牲畜馬匹沒有草料相濟。自然大半折損死去。反之若跨海徵東,大軍糧道全由水軍運送,再冷得天氣。也不至於將茫茫大海全都凍住。而船隻靠風力而行。不費人工氣力,高麗百濟水軍式微。在大海上無力與我爭雄,因此唐軍出兵時乘船,登陸之後糧道補給均由水軍維繫,故此仗便是打上一年也不會有太大問題,撤軍時大軍登船,數日之間便撤得乾乾淨淨,敵國不能出海,無法在歸路攔截襲擊。君侯請細想,是否是這麼個道理?”
“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柴榮地臉上,終於露出了些許興奮神色,“大將軍是說,太宗之所以不勝,並非失在不該征伐遼東,而是失在沒有取海路討之……”
李文革嘆息了一聲:“太宗皇帝一生都是馬上天子,登基之前身經大小百餘戰,可惜無論是進關中、伐西秦、定河東、討洛陽、戰武牢還是最後地收河北御突厥,都是以步騎討之。當時有過水軍統領經驗地將領,只有河間王與衛公,貞觀十九年時河間王早已逝,而衛公已然年逾八旬,故此雖然徵發江淮水軍四萬,卻並沒有真的倚為主力。水軍總領乃是刑部尚書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張亮,此人雖然也是凌煙閣名臣,卻畢竟不是軍事長才,所以儘管打了勝仗,卻並未能夠獨立領軍登陸破敵。然則他雖然沒有戰績,卻也是有大功勞地……”
“哦?”張亮在歷史上名聲並不好,最後死得也很是窩囊,柴榮一直沒有過於注意此人,此時聽了李文革的話,卻不禁好奇起來。
李文革神色堅定肅穆地道:“張亮雖然並無戰績,大唐的第一支海上雄師卻是在他的手中整肅成型的,在大唐之前,隋煬帝徵高麗地水軍因為遇到大風浪損失極大,因而從此未曾再置水軍。貞觀十九年張亮領軍自登萊出海,實在是三十年間中國之兵再次涉足海域,無典章可依,無經驗可循,便是水軍建制,都是一面出海一面演練摸索,沒有海圖,只能臨時打探畫制,一處暗礁有時候便要付出一艘船艦數十名水兵的性命。如此路藍僂,張亮卻終歸帶著這支水軍跨海而過,在遼東登陸,策應了正面的太宗和英公,更加重要的是,此次出海積累了經驗,理順了航道,繪製了海圖,使得高宗年間地跨海徵東得以施行,九次跨海無一次因風浪暴雨而失利,如此戰果,其基實奠於此,這便是張亮對我諸夏的無上之功。”
新鮮,奇特,聞所未聞的軍事理念。柴榮看著李文革,心中澎湃著的是金戈鐵馬地男兒豪情,難怪郭威看重,便是最後這番對張亮的評議,此人的眼光心胸朝中諸將無一人能及,做個樞密使絕對是綽綽有餘……
他感嘆道:“如此說來那些記錄太宗徵高麗敗績的史文實在是書生之見鼠目寸光了……”
李文革微微一笑:“太宗敗了麼?遼東之戰伊始,陸路大軍渡遼水拔蓋牟,君侯大約不知,高麗為了抗拒我中國之兵,也是修過長城地,舉全國之力耗費錢糧無數以數十年時間修建起的長城,被唐軍不費吹灰之力便擊破失手,遼東城下之戰,江夏王以四千兵敵高麗四萬眾,斬首千餘級,餘者潰散,有數萬兵駐守的遼東大城被四千唐兵包圍。遼東之戰後,高麗一萬援軍增援遼南地白巖城,負責擾敵地右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率八百騎兵將一萬高麗援軍斬殺千餘級逐出百里……就在使太宗鎩羽而歸地安市城下,三萬唐軍將十五萬高麗援軍殲滅,虜帥高延壽率三萬八千殘兵棄械跪伏軍門請降……君侯,末將也是軍人,也在邊郡廝殺了兩年了,如此‘敗仗’,末將實在聞所未聞見所未見……”
“不錯——!”柴榮緊緊地攥了攥拳頭,目光炯炯神采奕奕地看著眼前這個一臉晦氣的年輕節度使,臉上全然是笑意。
“如此‘敗仗’,我亦聞所未聞——!!!!”。
堂堂地大周皇子,鎮寧軍節度使,未來的正朔天子一代雄主柴榮,此刻咧嘴展眉,傻笑得便如同一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