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八路軍節度使——第十三章:洛陽往事(1)
……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此所謂金城千國。”
說起天府之國,在李文革的時代,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四川,那個在後代以辣椒聞名的省份,在李文革目前所處的時代,這個地方被稱為巴蜀、劍南、益州,等等。不過可惜,其實四川這個天府之國,屬於侵權的冒牌貨,一個在漢末很有名的大忽悠在口若懸河之際無意間一句“天府之土”將“天府”二字硬生生按在了益州身上,四百多年前一位叫做張子房的前輩大忽悠在地下無聲地流著淚控訴:赤果果滴侵權啊……
“天府之國”最早並不是指巴蜀,而是指和巴蜀隔大巴秦嶺相望的關中平原。
南面是秦嶺;北面是陝北高原;東面是巍峨聳立的西嶽華山,洶湧磅礴的黃河奔騰而過,一道潼關緊緊鎖住了關中的6上門戶;西面隨著兩面山脈的擠壓,平原地帶越來越顯窄小,漸漸被兩邊的山脈收束成了一條斜斜指向西北隴右的谷地,一直綿延進祁連山下的河西走廊裡,成為絲綢之路的起點。關中平原就在這些山脈和黃河的庇佑下成為了最為興盛的文明的中心,歷史上有十三個王朝在此建都,歷時一千一百多年。
如今,本書偉大光明正確的主角,大周朝檢校太保、冠軍大將軍、右驍衛大將軍,八路軍節度使知延州事李文革,帶著五十騎隨從沿著涇水河谷一路穿出了北部山區。進入了關中平原。
令陪同的太僕寺丞呂端頗感驚異地是,李文革進入關中平原之後沒有沿著驛道直趨涇陽縣城,而是一路奔馳馳上了驛道西側的高地,在奔馳了裡許之後,凍得結結實實的涇水河面赫然在望。
李文革佇立在河堤上觀望了片刻,然後便向北面一座矮山丘下馳去,呂端和康石頭等親兵不明所以地跟在他的身後,縱馬在河岸上向北行去。
不多時。已來到那矮丘之下。一片高約三四丈的石堆赫然在望。
呂端來的時候曾經從此地經過。因為趕路程,出了涇州便一路沿著大道向北去了,卻並不知道這裡還有這樣一片古怪的石堆,此刻仔細打量之下駭然現這些石堆自矮丘之下綿延伸向涇水的河床,高雖不過四丈,底部卻是極寬,竟有三十餘丈上下。頂部雖然相對狹窄,卻也有七八丈地樣子,若是上到上面,沿著石堆頂端並派跑開三四輛馬車都不成問題。
在涇水對岸稍稍靠下游處,正對著這些石堆地延伸方向上,也有一些類似地石堆殘垣存在。
呂端雖然沒有試過制科,畢竟是官宦子弟出身,書還是讀過不少的。他睜大了眼睛。喉嚨緊地對李文革道:“大將軍,這是……”
“鄭國渠——”
李文革心情複雜地答道。
鄭國渠,哺育了關中平原上千年的宏偉水利工程。與都江堰齊名,可惜沒能像都江堰那樣完整地保存下來。
涇水河床中的渠壩部分明顯已經被洪水沖毀了,卻不知毀去了究竟有多久,關中的衰落,說到底和這座偉大的水利工程失去作用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鄭國渠居高臨下,據說能夠灌溉四萬頃良田,也就是四百萬畝土地。按照史書上留下地數字,在鄭國渠灌溉下的土地畝產高達六石四鬥,也就是將近八百斤糧食,對於這個數字,來自現代的李文革心中一直是存疑的,不過五六百斤想必是有的。這在古代,已經是個了不起的高產數字了。
僅僅這一道渠壩,在古代便能夠養活兩百到三百萬人口,這是個奇蹟。
這個人口數字,差不多是如今天下三分之一的人口數了……
“走——過河——!”
李文革毫不猶豫地縱馬衝著河面衝了下去。
“大人——”
喊話的是康石頭,隨著他地喊叫聲,兩名斥候親兵迅地自李文革身側衝了過去,一路奔馳著上了河面,一上河面,兩名騎兵立刻拉緊了韁繩,馬匹在冰面上一面嘶鳴著一面一步一滑蹣跚著緩緩而行,隨後衝上來地康石頭一隻手始終死死拉著李文革的韁繩,臉卻偏過去看著那兩名騎兵。
“不妨事的——已經快過小年了,正是凍得最結實地時候!”李文革微笑著道。
“不行——”康石頭簡單卻不容置疑地答道,連頭都不回地死死盯著那兩名騎兵的身影。
這時那兩個騎兵已經下了馬,繼續騎著馬顯然過於艱難了,他們牽著馬小心翼翼地朝著對岸緩緩走著,時不時的會滑一下,不過河面倒是依然平整如鏡,沒有絲毫動靜。
直到兩個騎兵安然無恙地爬上了對面的河堤,康石頭才鬆開了李文革的韁繩,轉過身令道:“全體下馬,兩組兩組過河,不要擁擠槍路,不許貪快——”
說著,他回過頭認真地對李文革道:“大人,卑職和您一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