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最高認證!
事實上可控核聚變除了q值的問題,燃料同樣也是個麻煩事。
以往在宣傳可控核聚變的時候,媒體總是說海水中有取之不盡的氘,掌握了可控核聚變人類就永遠不用擔心能源問題了,
但實際上氘-氘核聚變,就像是在內燃機裡面燒木頭一樣低效。
約翰牛的jet反應堆0.67的q值,就是用氘-氘作為燃料得到的最高實驗結果。
而島國的jt-60,則是把氘-氘改成了氘-氚,提高了差不多一倍的‘燃燒效率’。
然而問題來了,氘沒有輻射性,但氚是有輻射性的,
在氘-氚核聚變反應後,放射出的質子也是有放射性的,
所以採用氘-氚作為燃料的可控核聚變,其實並不見得比核裂變更綠色、環保和安全,裡面還有相當多的問題需要解決。
而且氚的製造成本非常高,一克就要25萬。
目前製造這玩意的主要方式,就是傳統的核裂變發電站。
島國往海里排的核廢水,裡面就有大量的氚。
至於為啥25萬1g的東西,他們還要排了?
當然還是這玩意的提純成本巨高,用中子轟擊鋰產生氚的成本是1g25萬,從核廢水裡面提取的成本比這個更高,甚至有相當大的技術難度。
而且在可控核聚變發電沒有普及之前,人類對氚的需求量又比較少,除了造氫彈就是做核聚變實驗,一次核聚變實驗才用那麼幾克甚至幾毫克,兩個都不可能形成不了產業鏈。
其實核聚變最適合的燃料,還是氦-3,
但這玩意月球上才有,人類目前還沒有能力開發。
所以說,可控核聚變的難度對於目前的人類來說,簡直就是地獄難度。
康馳也只是抱著先試一試的態度,看看以現有的條件,有沒有可能實現初步的可控核聚變。
哪怕搞不定,應該也能找到點原因,
無論是現在就解決,還是暫停實驗研究,等以後他騰出手後再來慢慢解決,也肯定比現在這麼搞更有方向性和效率。
雖然康馳不知道國家在可控核聚變方面的具體投資是多少,但光是iter項目就高達200億歐元(約合1500億rmb),華國佔據了9%的份額,這就是135億。
而除了參加iter項目,華國還有足足16個大型核聚變實驗裝置,其中大部分都是自己建的,總投資至少也是萬億級的。
關鍵這還是個無底洞,誰也不知道還要燒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