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9 MAm@ster盧瑟
uc0073年8月20日,side3某軍用殖民衛星
隨著機動戰士駕駛科教學工作逐步踏入正軌,盧瑟也有更多的時間來跟進新技術研究局的工作,而年初給當時的薩哈林研究所佈置的幾項工作也自然的各有所進展。
首先是隨著ms-03設計的最終定型並小批量量產,技術本部也確定了對次期主力機動戰士的基本技術指標——主要包括預期尺寸和接口規範等。
基於這份技術指標,也就能最終確定搭載艦的相關技術指標,而對應的米氏懸浮飛行技術相關的設備和能量彈夾技術相關設備的技術規範也一併的得以確認,升格後的新技術研究局下屬的米氏粒子研究所也就可以配合戰艦的設計和生產單位,完成這些功能在戰艦上的落實。
此外的,隨著比格羅的確定量產,為戰艦設計支持比格羅整備的需求也一併合併進了戰艦設計支持團隊的任務範疇裡。
而同屬米氏粒子研究所的,在模擬對抗測試中展現了自身一定實用價值的光束彈夾技術,也在確定了戰艦需要預留支持接口之外,努力的朝著能量彈匣這個技術目標進行研究,只是進度不快還需要更長的時間來突破。
目前的極限依舊是盧瑟在模擬對抗測試中使用的光束狙擊步槍,在母艦上完成充能之後,能夠短暫間隔的打出3發戰艦級的米加粒子射擊,此後再次使用必須返回戰艦進行數小時的整備和充能,只能說雖然展現了價值但是不多,尚不具備在大規模的正面戰鬥中的實用價值。
米氏粒子研究所的另一個主要研究方向,米氏粒子拘束效應同樣沒有實際應用上的突破。
無論是塑型成光束近戰武器,還是展開成能夠抵禦/偏轉荷電粒子或米加粒子的i立場,都依舊處於理論上沒有問題能夠做到,但是在應用實驗上要麼設備大的離譜、要麼能耗高得離譜、要麼系統的穩定性差的離譜的無法實用狀態、還需要更多的時間來進行開發和研究。
排在米氏粒子研究所之後,信技術研究局的機動戰士研究所也有所進展。
首先是對肢體機動的完善。
在4月底向總帥府提交了第一版的肢體機動報告的基礎之上,通過在教學工作中得到的經驗,盧瑟總結了多個實用的基礎和進階動作作為訓練肢體機動的訓練手冊——通過將連貫動作分解成了一些基礎動作,並利用這些基礎動作再組成動作套路,大幅降低了普通機師入門肢體機動的難度,也給他們指引了完整的練習方向。
而除了配合盧瑟進行肢體機動相關的研究之外,機動戰士研究所的另一個主要成果就是駕駛模擬艙和對應程序的開發了。
並且在盧瑟的要求下,除了士官學院的高擬真度專用設備外,簡化操作並‘換皮’偽裝成奇幻系大型框體街機遊戲的版本也已經立項,盧瑟希望藉此達到‘藏兵於民’的效果。
當然,專業設備對機動裝甲和新人類機師的支持需要同屬新技術研究局的機動裝甲研究所和新人類研究所支持;
機動戰士研究所本身也有支持能量彈夾技術和米氏粒子拘束效應等其他新技術研究局下屬研究所的項目;
整體來看目前在薩哈林家控制下正在走上坡路的新技術研究局還沒有患上‘官僚主義’的不治之症,正如吉恩公國整體氣氛一樣,雖然有‘派別’之分,但都能同心協力,為了共同的目標而努力。
回到技術進展的話題來,受益於這種積極向上的氣氛,在機動裝甲研究所設計了一款新型比格羅作為階段性成果的同時,新人類研究所也完成了一款比格羅的衍生型作為階段性的成果。
其中,機動裝甲研究所的成果是ma-01s(support)支援型比格羅。
參考機動戰士駕駛科教學過程中,愛娜對比格羅的使用,以及更早前在模擬對抗測試中盧瑟戰術上對比格羅的應用,盧瑟終於從設計思路上就擺脫了原著中機動裝甲總是單機使用的影響,而是從“步坦協同”中獲取靈感,從基礎型比格羅的“單機攪亂敵陣”調整為支援型比格羅的“配合機動戰士小隊正面作戰”。
用盧瑟曾經愛玩過的經典網遊魔獸世界來打比方的話,如果說比格羅是武器戰,那麼支援型比格羅就是防禦戰/防禦騎。
具體設計上,除了保留了比格羅原有的動力系統,保留了機首大型米加粒子炮和2座4聯裝導彈發射器外,對其他的部分都做出了調整。
首先,上側左右各三座的外掛式機炮炮塔被移除,替換成左右各一個的外掛式機動戰士陣位。
這個陣位平時大體就是一塊凸字形的附加裝
甲,需要時邊緣的3塊鋼板會豎起,形成對站在其上的機動戰士的防護掩體,一方面可以將機動戰士快速安全的投放至前線,另一方面被搭載的機動戰士取代了之前的外掛式機炮,擔當起了比格羅的防禦工作。
其次,原本位於下側的2座外掛式炮塔也被移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機動戰士用240mm火箭筒的自動裝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