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1 薩哈林研究所在前進!
此外為了給能量彈夾技術充能,光束武器的使用也對戰艦的設備是有額外需求的,基於和米氏懸浮飛行技術同樣的戰艦方面的原因,目前的能量彈夾技術只能進行測試,還無法進行推廣。
因此,被盧瑟寄予厚望的能量彈夾技術只能先作為技術儲備儲備起來,好在雖然是馬上用不上的技術,但基西莉亞還是安慰性的給予了獎勵,也對研究所這方面的研究行為本身表示了肯定。
既然米氏懸浮飛行技術和能量彈夾技術短時間內鬥無需大規模應用,於是在取得了以上的階段性成果之後,盧瑟就對這兩個研究團隊進行了重新整合。
首先是將這兩個技術中關於戰艦設計方面的團隊合併,負責跟進和配合新型戰艦的設計和生產工作。
此外則繼續推進能量彈夾技術的改進,一個是提高能量彈夾技術的能量密度,增加單個彈夾能夠支持的激發次數;另一個是降低能量彈夾技術的激發需求,最終的長期目標是做到能夠真正的彈匣化(能量彈匣技術/e-pack),從而降低對母艦的依賴,提高持續作戰的能力——不過根據研究人員的反應,這兩者都絕非一朝一夕之功。
最後節約出來的人力,則轉而開始研究米氏粒子對其他帶電粒子的拘束效應的應用,光束近戰武器和i立場(i-filed)就是這個米氏粒子拘束效應的兩個主要的具體應用方向。
除了對米氏懸浮飛行技術和能量彈夾技術的技術團隊進行整合之外,根據這兩個團隊階段性成果的外部反饋,特別是能量彈夾技術的過於先進導致有力使不上的情況,盧瑟趕緊對進行中的機動裝甲開發案做出了調整。
本身在盧瑟的推動下,那個意義不明的扎古魯羅自然就被跳過,盧瑟直接以“最有效”的利用法為理念,親自繪製了機動裝甲比格羅的草圖。
盧瑟當時最初的想法是這樣的——在米氏粒子散佈的前提下,利用高速和重甲直接強行突破敵陣,使用機械爪和機首大型米加粒子炮迅速擊破後排的旗艦或者重要補給艦,如有可能,反向再次突破敵陣或利用高速從側後離開,回到出發陣地休整後再次出發。
這其實也就是經典的重裝衝擊騎兵戰法之一。
在這個思路之下,盧瑟基本上照抄了印象中的比格羅樣式,還額外的對正面裝甲附加了抗光束塗層從而使得比格羅可以頂著吉姆+戰艦的光束火力突破戰線獲得戰果。
基尼阿斯拿到盧瑟的概念設計圖之後,很快發現這一設計和mip社的mip-x1有相似之處(注:相信大家也明白了,mip-x1就是比格羅的原型機)。
正好mip社雖然在新兵器初期選考中敗給了吉恩尼克社的螃蟹人,只得沿著螃蟹人的思路重新調整等待下一次的機會(而且本來該分配給mip社的螃蟹人還被盧瑟截了胡),但是自然也不甘心輕易放棄自己的mip-x1。
於是薩哈林研究所和mip社雙方一拍即合,mip直接提供了一臺mip-x1和一批技術人員參與到了ema-01比格羅的開發中去了。
而現在,盧瑟發現自己基於遊戲《基連的野望》第一部中後期做出的改良,看似就要和過早誕生的能量彈夾技術一樣,因為過於先進反而不適合一年戰爭初期的戰場了。
於是盧瑟對原有的設計思路做出較大調整,從以“擊穿+強襲”為核心的“衝擊騎兵”,改成了以“突破+攪亂”為主的“具甲騎士”。
依照這一全新思路,盧瑟自打耳光的去除了之前在他作為甲方的強烈要求下加上去的,為了對抗現在還不存在的吉姆光束噴槍的集火射擊而存在的正面裝甲抗光束塗層,而是改用了對火藥武器有更好效果的積層裝甲+外掛式反應裝甲,並且加大了裝甲厚度。
這一修改使得宇宙戰機的主要武器——小口徑炮和小型導彈只能為它撓癢癢,而在米氏粒子散佈的環境之下,戰艦的艦炮火力想要擊中高速突進的比格羅想必絕非易事。
此外為了提高對宇宙戰機的攻擊效率消除射界死角,以便在宇宙戰機群裡開無雙。
在原有的2套4聯裝導彈發射器和機首隱藏式的大型米加粒子炮之外,盧瑟喪心病狂的在裝甲外部額外加裝了8個105/120mm機炮的外掛式遙控炮塔,上側左右各3個,下側2個。
用盧瑟的原話來說,“反正宇宙中沒有空氣阻力,要那麼好看的氣動外形做什麼。這玩意(外掛炮塔)的成本和比格羅本身相比可以忽略不計,裝在裝甲外面打爆了就回來換新的。”
在經過這樣一番裝甲和火力加強之後,預想中比格羅只要依靠米氏粒子的掩護突破了艦隊火力的攔截,單機就可以把相當長一段戰列線攪得七零八落,地球聯邦宇宙戰艦的糟糕靈活性和貧弱近防火力根本奈何不了他,而用戰機來驅趕的話更是送貨上門。
此外,為了增強對戰艦的威脅,彌補機首大型米加粒子炮充能帶來的殺傷空隙,盧瑟還將機體左側更適合對抗機動戰士的機械爪,改成了40餘米幾乎和機體本身等長的鋼錐來豐富比格羅的近戰攻擊模式,比如利用加速度直接刺穿戰艦,或者讓鋼錐快速旋轉亂揮一氣驅散鄰近的戰機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