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月楓 作品

01101 薩哈林研究所在前進!

 #《吉恩的戰旗》篇,第二卷‘薩哈林研究所在前進!’

 自uc0072年的聖誕節以來,在又經過了一段磨合期之後,薩哈林研究所的工作逐漸進入了正軌,盧瑟在成立大會上佈置的工作也就陸續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首先就是米氏懸浮飛行技術的應用。

 因為米諾夫斯基教授叛逃時的那次實驗數據最終成功的完全回收,所以很快就進入了應用階段,順利的在更多軍用和民用艦艇上利用實驗數據完成了測試。

 不過此時,團隊在繼續推進進一步工作時陷入了一個奇怪的僵局。

 米氏懸浮飛行技術作為倍受期待的軍事技術,自然不會在現在這個時間點上開始大規模的民用推廣——況且身為宇宙殖民地,全部由殖民衛星構成的吉恩公國本土無論軍用民用也都用不上這項技術。

 而吉恩公國現役的軍艦除了雖然剛剛入役但是已經確定需要重新改造來適應米氏粒子散佈環境的契貝級戰列艦;和更早些為了驗證自主設計能力而建造,現在同樣需要大改來適應米氏粒子散佈環境的巴布級導彈驅逐艦外,只剩下連改造的價值都沒有的舊式艦艇。

 在已經完成了米氏懸浮飛行技術可行性論證的當下,就造成了舊的戰艦不用改;而所有的新式戰艦包括已經預定要改造的契貝級和巴布級在內,都需要先完成次時代主力兵器也就是機動戰士的設計定型之後,才能依據機動戰士的參數進行戰艦的最終設計,而米氏懸浮飛行技術對戰艦設計的調整也只能在此之後進行。

 所以薩哈林研究所這邊除了配合進行戰艦設計圖紙的預修改之外,並沒有可以繼續開展的實際工作了。

 於是在大體完成了巴布級、穆塞級、契貝級、桑給巴爾級和格瓦金級等新型戰艦關於米氏懸浮飛行技術的初期圖紙修改之後,除了留下一些研究員配合戰艦設計方之外,這個項目基本就被暫時掛起了。

 緊接著米氏懸浮飛行技術,在機動戰士的米氏粒子相關技術應用研究方面,盧瑟推動的首個項目——光束武器的能量彈夾技術(e-cap)也在取得階段性成果後,面臨相似的有力使不出的境況。

 事實上,在開完薩哈林研究所的更名成立大會,決定要進行機動戰士的米氏粒子相關技術應用研究後,盧瑟很快就走基西莉亞的路子,搞來了一臺螃蟹人作為研究對象——就是被盧瑟玩壞的那臺三號機,而一號機和二號機分別給了吉恩尼克社和茲瑪德社。

 拿到了試驗機之後,結合薩哈林研究所(原米氏研究所)的優勢,盧瑟很自然的就首選了光束武器也就是能量彈夾技術作為首發項目。

 和米氏懸浮飛行技術一樣,能量彈夾技術作為米氏粒子技術在機動戰士上的應用也同樣只是一個理念上的問題而已。

 將原本連貫的激發帶電米氏粒子→射出米氏粒子的過程通過技術手段分拆成兩步,使得無法依賴自身動力爐激發帶電米氏粒子的機動戰士通過使用能量彈夾技術——也就是預封裝的已經由戰艦動力爐完成激發處於臨界狀態的帶電米氏粒子,使得機動戰士也能夠使用戰艦級的米加粒子炮攻擊,這也就是一般所說的光束步槍了。

 在“上級領導”的積極推動下,原米氏研究所搞這個完全是米氏粒子技術應用的老本行真的是輕而易舉的事情,畢竟米加粒子炮的原型就是在這裡誕生的。

 僅僅兩個月,急於“將功贖罪”的薩哈林研究所就搞出了有點小問題但是機動戰士用的單臺小型米加粒子核熔爐就可以帶動的原型。

 但是當盧瑟向基西莉亞報告這項技術的完成之後,基西莉亞的反應卻很是平淡。

 究其原因,就是在於這項技術目前太過超前了,用不上。

 光束步槍作為機動戰士的武器優點在於高速高威力。

 而目前作為吉恩軍假想敵的地球聯邦宇宙軍(earth·federation·space·force/efsf)主要由宇宙戰艦和宇宙戰機兩大部分構成。

 在面對相對速度緩慢的宇宙戰艦時,有更便宜好用的大威力火藥武器足夠加以應對,必要時還可以換用戰術核彈頭;而面對宇宙戰機時,又有威力雖然稍差但足以致命的105/120mm機炮。

 況且機炮可以連射上幾百發,而即使應用了能量彈夾技術,光束武器對機動戰士的米氏粒子核熔爐發動機出力也並非毫無要求,這導致初期的機動戰士用光束武器完全無法連射,加之能量彈夾技術技術的不成熟使得可激發次數只在個位數。

 只有到了原世界線的一年戰爭後期,雙方都以機動戰

士作為部隊的主力時,機動戰士用光束武器才成為機動戰士用武器的主流——那是因為到那個時候,雙方主要的作戰目標都變成了又靈活(比戰艦)又抗揍(比戰機)的機動戰士。

 而到了那個時候,大威力火藥武器——比如扎古火箭筒打不中,快速火藥武器——比如扎古機炮打不動,才會成為了困惱吉恩公國機動戰士的重大課題,結果就是使率先應用了更先進能量彈夾技術的高達依靠性能優越的光束步槍一槍一臺機動戰士,迅速成為了‘白色惡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