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大刀客 作品

第116章 父皇!兒臣不能讓書呆子毀了大明!

 一提起科舉朱檀可是不困了。

 對於普通人來說,科舉制度就是束縛人們思想,阻礙社會進步的禍害。

 但在歷史上。

 科舉制度的優越性和發揮的作用無可比擬!

 是中國獨有的人才遴選制度。

 通過科舉制度,朝廷給普通人和社會不同階級之間,提供了一條上升通道。

 無論考生的年齡、地位、家族都有什麼條件限制都可以。

 通過這條上升通道進入到官僚體系,參與國家決策,從而維護了當時的社會穩定。

 這也是唐太宗當年得意地說“天下英才盡入吾彀中”的原因。

 同時科舉制度推動了文化的發展,無論如何要做官都要讀書。

 這就推動了文化的普及。

 並且,經過嚴格的選拔,選出來的官員起碼比那些沒有文化的人做了官要強得多,也確確實實為朝廷提供了大量的合格官員。

 反倒是後世的元朝破壞了科舉考試規則,允許蒙古人不讀書也可以當官,而且全都是當主官,地位、權力都在漢人之上。

 這才導致地方上治理混亂、鬆弛,僅僅九十餘年就天下大亂,徹底覆滅。

 可以說,九品中正制和科舉制度,都是中國創設的領先世界幾百上千年的先進制度。

 本不該被後世定義為禁錮人民思想的落後制度。

 造成這一切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因為,在朱元璋時期。

 科舉考試發生了重大變化!

 開始出現萬惡的八股文了!

 單就八股文考試本身而言,其實也不是問題。

 雖然形式死板,文體單一,並且只能規定範圍內作答。

 但這一切,都是為了篩選人才。

 都說八股文是“螺螄殼裡做道場”。

 如果能在科舉考試當中將八股文寫好。

 不說這個人一定是天下英才,但至少也是十分優秀的人才!

 若是考得了狀元,起碼也是個智商超群的人物,水貨狀元還是不多的。

 而歷史上考了狀元、榜眼、探之後,一直升到朝廷首輔的佔比,也是頗高的。

 但明朝科舉相比於其他朝代的科舉,最糟糕的問題就是,它不單是考八股文。

 而且是隻考八股文!

 這才是最大的問題!

 考試的內容主要集中在經義、論、策等方面,這些內容以儒學為主導,強調的是道德和政治理論。

 這些東西,對於當時的時代發展,就有些不夠用了。

 因為主要考試內容侷限在人文領域忽視了自然科學的發展,導致在這個時代,大明與西方科技發展的差距開始逐漸擴大。

 並且科舉考試還導致社會資源過分集中於考試和做官之上,從而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和“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思想風氣。

 進而導致了整個社會的逐漸落後。

 這一點。

 是朱檀頗為不認同的。

 畢竟,在之前的唐朝、宋朝時候,科舉的考試內容可不止是儒學。

 譬如唐朝,科舉時候分為五科。

 分別是“經科”,考察對儒家經典的掌握。

 “明法科”,主要考察法律知識,選拔司法人才,。

 明字科,考察文字理論和書法水平。

 明算科,考察數學和天文知識。

 武科,考察兵法和武學。

 那個時代,只要出身沒有問題,只要有一技之長,對朝廷有用,都可以出來做官!

 這也讓當時的社會風氣遠比明清開明。

 同時,科舉考試選拔出來的官員素質也更高,應用範圍也更廣,更專業,不會只懂四書五經,被時人諷刺為“擺尾搖頭,便道是聖門高

 至於朱元璋為什麼會規定科舉考試只考四書五經,就純屬是吃了沒文化的虧了。

 他身邊能倚仗組織科舉考試的,只有讀書人。

 而這些讀書人又都號稱是聖人門弟,自然極端推崇儒學經典。

 再加上元朝的時候,科舉制度已經被那些粗俗的元朝統治者搞得亂七八糟,朱元璋也沒有什麼可以借鑑的經驗。

 最終,讀書人說怎麼考,那便怎麼考好了。

 結果,這些讀書人也最終得償所願。

 科舉制度成為了只考察儒學經典的考試。

 儒學一時間大放異彩,成為當時社會上最崇高的學問。

 其他學問則被擠壓的幾乎沒有生存空間!

 無論是學習什麼東西,只要不是跟儒學有關的,甚至只要不是四書五經,都被人們認為是異端和雜學。

 到了明朝宣德年間,朝廷正式規定,只有八股文才是唯一的作答問題,這也更加禁錮了人們的思維,從此,華夏相比較於西方開始漸漸被追趕甚至落後起來。

 最為明顯的,就是明朝中晚期,甚至要仿製西方的火炮火槍,才能保持自己的先進性。

 要知道,在之前,中國在古代軍工科技領域,可一直都是遙遙領先,獨一檔的存在。

 至於後世更為拉胯的大清,就更不用多說了。

 而現在。

 對於朱檀來說。

 就是一次改變科舉考試的機會!

 明朝的科舉考試分為五級。

 分別是童試、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

 而在此之前。

 童試、院試、鄉試三級考試已經結束。

 如今,來自全國各地的舉人齊聚應天,主要是在準備會試和殿試。

 這一次的考試已經等了太久。

 要知道,上一次科舉考試還是在洪武四年。

 當時的朱元璋在選拔人才的時候就發現經過科舉考試選出來的人,在實際能力上並不怎麼樣。

 反而讓他十分嫌棄,所以暫停了科舉考試。

 大多數時候,都是採用察舉制的方法來選拔人才。

 若是朱元璋願意,甚至連當時負責收糧的糧長都能做到尚書的位置。

 但是隨著這些年朝廷人才的逐漸缺乏,朱元璋決定,還是要重新啟用科舉考試。

 否則,不夠他殺的。

 並且規定,今後科舉考試每三年舉辦一次。

 這樣的話,就能給朝廷湊出更多人頭和稻草人了。

 起碼在洪武朝是這樣.

 朱檀看向朱元璋。

 忽然道:“父皇,兒臣對這科舉考試也有幾分興趣,能否在這裡旁聽一下?”

 之前的考試也就算了,但是對於院試和殿試,朱檀還是想要改變一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