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七章 大宋改兵制
改革到這還不算完,一旦發生戰爭,樞密院的文官,和三衙的將領,趙匡胤都不會啟用,而是臨時任命別的武將作為主帥出征,稱為“率臣”,作為主帥統率大軍征戰。
等戰事一結束,帥與兵一拍兩散,士兵們迴歸“三衙”的統轄管理,“率臣”也迴歸他此前的本職,與臨時帶領的這支軍隊分開,從此不再有任何關係。
在軍隊系統內部,兵權雖然被切分得如此細碎,但實質上,一切大權最終都收束歸集於皇帝一人手中。
趙普進言道:“官家,這些佈局雖然可以改變握兵權和統兵權,但各地駐軍將領,還是有擁兵自重的危險,這是唐代中後期,藩鎮割據主要原因,抗衡朝廷!”
“無妨,朕有更戍法!”趙匡胤自信一笑。
他規定,抽取禁軍前往全國各地屯駐外戍,還有一些地方駐軍,要求每隔三年更換一次駐地,兵卒輪流分遣,頻繁調動,奔波往來於漫漫路途之中,謂之“更戍法”。
因為將軍手下的士兵時常輪換,才剛剛混熟了,又馬上改替另一撥人,將領很難專制其兵,形成自己的派系勢力。
從此,宋朝的軍隊形成“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局面,“更成法”巧妙地從制度上拆散了將軍與士兵之間的親密關係。
“朕如此一來,就不擔心各地將領,擁兵自重,抗衡朝廷了。”
趙匡胤對宰相趙普表達了自豪之感,這番改革,能夠改變唐代各地藩鎮的問題。
與“更成法”異曲同工,趙匡胤還在軍中頒佈“禁止結社”的命令。
五代時期,武將義結金蘭、結黨立社,幾乎蔚然成風,在亂世之中抱團取酸團隊作戰是趨利避害的自然選擇。郭威有“十軍主”,趙匡胤有“義社兄弟”,想當初,廣交朋友的他可最熱衷於結社。
但此一時彼一時,趙匡胤身份變化了,自然不想看到這個局面,於是下令殿前、侍衛諸軍將帥,不得擅自於軍中執造曉勇善成者組建為牙兵、牙隊,不得結黨營私,不得培植私人力,一切“義社”團伙全部解散。
趙匡胤做完這些,終於鬆一口氣,不擔心大宋境內軍隊不穩,會產生兵變了,這樣宋人兵權就不會消耗,集中在皇帝的手中,完全聽朝廷調度,便於日後能隨意調動指揮,不會受到各地將軍的肘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