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望敬亭 作品

第355章 搞點文化產業

 像《高山下的花環》這樣票房高企的影片,幾年也不見得出一部,不能拿例外當常態。

 何況我們國家的電影行業也好、電影市場也好,等現在還處在計劃經濟時代,
 

不是外來人能夠插手得了的。”

 聽著林朝陽的分析,杜峰笑了笑,“我就隨便問問。”

 然後他又問林朝陽,“姐夫,那你說以後電影這行能改革嗎?”

 林朝陽沉吟著說道:“只要政府堅持改革開放的路線不動搖,那麼電影改革也是遲早的事,只是最近幾年恐怕不太可能了。”

 “為什麼?”杜峰不解的問。

 林朝陽笑了笑,“因為日子過的太滋潤了。”

 杜峰愣了一下,隨即就明白了他的意思。

 眼下的中國電影市場可以說是花團錦簇、烈火烹油,別看連著好幾年觀影人次都在下降,但架不住原來的血厚啊!

 巔峰時期的1979年中國電影市場的總觀影人次達到了創紀錄的279億人次,這是個什麼概念?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1979年中國人口總數為9.75億人,也就是說,當年全國人均看電影次數達到了28.6次,相當於一個人一個月看2.5場電影。

 拋開了老弱和特殊人群,這個數字還會進一步提升。

 如此繁榮的市場,電影行業的人哪有努力的動力啊!

 再說了,製片廠拍一部片子甭管好賴都是90萬,中影坐收漁利。

 市場、制度都在奉勸國內的電影人:你最好別努力!

 杜峰笑著說道:“所以這樣的市場才更讓人眼饞啊!”

 林朝陽搖了搖頭,“也不盡然,中國電影市場的下坡路已經開始了。以後能不能止住,還不好說呢。”

 中國電影如此龐大的市場,按照正常情況,別說是降個三四年,就是十年八年,可能這個行業依舊會過的很滋潤。

 但可惜的是,這是世界急劇變化中的八十年代。

 中國電影的繁榮更多的是時代的造就,它的衰落也是如此。

 電視、錄像機、盜版、海外影片、通貨膨脹……十年之間諸多巨大的不利因素連番衝擊,讓原本繁花似錦的中國電影市場在九十年代陷入了疲弊凋零的窘況。

 杜峰對林朝陽的眼光歷來是信服的,見他對中國電影如此不看好,杜峰不禁問道:

 “姐夫,那照你這麼說,中國電影完全沒救了?”

 林朝陽輕笑道:“那怎麼會呢。其實說白了,電影就是個封閉性比較強的行業,永遠都會有人在賺錢,只不過賺錢的肯定是牌桌上的那一小撮人。”

 杜峰點了點頭,林朝陽這句話說到了他的心坎上。

 林朝陽問他,“怎麼會想著搞電影呢?”

 見自己的小心思被林朝陽戳破,杜峰也不再遮遮掩掩,有些不好意思的笑著說道:“嗨!做點文化生意,說出去不是體面嘛!”

 林朝陽面帶調侃,“看來杜總錢賺夠了,還是尋求更高層次的需求了。”

 杜峰面色窘迫,“姐夫,你就別寒磣我了。我才賺幾個錢啊,就是不想讓老爺子再念叨我罷了。”

 杜峰說著話,眼神向父親的方向瞥了一眼。

 林朝陽微微頷首,都說二代好,但要攤上杜若林這樣對子女嚴格要求的一代,其實壓力比寒門貴子可能還要大。

 “在中國,搞文化產業可不好賺錢。”林朝陽告誡道。

 杜峰不明白林朝陽此話從何說起,但他相信林朝陽的眼光,“姐夫,是‘不好賺錢’,但不是‘不能賺錢’,對吧?”

 林朝陽笑了起來,“還挺能摳字眼。”

 “這裡面有個知識產權的問題,以中國的國情,文化產業的發展和對知識產權的保護的優先級一定是非常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