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皇權不下縣
八月二十八日,李告興率領的後軍前鋒也到達蘭州。
不過大量輜重部隊還在沒有到達。 經短暫交接之後,立即開始帶著蘭州、河州兩地徵發的民夫往前線送糧食。 兩支主力軍出蘭州和河州時大約帶十五天補給,加上一路繳獲,還能撐大約十天左右。 南路軍人少,加之踏白城裡繳獲大量囤積的小麥和肉乾,奶餅,茶葉,能用更久。 李虎在書信裡說,他估計能用二十三天。 郭天子看了直呼以戰養戰就是好啊,出發半個月的補給,打了幾天後反而能用二十多天了。 北路軍目前雖攻下幾處軍寨和鎮子,但還沒進軍到敵人關鍵的要塞城市,繳獲的補給也不多,加之郭天子戰前對他們的囑咐和切身教育,大軍沿途沒有過度劫掠。 北路軍的補給必須儘快跟上,不只是怕出意外,這也關乎軍心。 再過幾天,王筠也會到蘭州,負責監督糧食轉運。 於是便下令給李告興,讓他派人前進,為北路大軍補給糧草,讓他自己率軍負責保護糧道。 糧道沿著湟水谷底前進,兩側都是高山,其實只要跟著前鋒軍的進軍路線前進,沿途沒有太多危險。 威脅來自於北面相交的谷地,沿著這些河谷北上數百里就是夏國的地盤。 如果夏軍沿著河谷急行軍南下,四五天就能到達湟水河谷,切斷他們的糧道。 這才是郭天子最擔心的地方,誰也不知道夏國得到消息後會不會出兵,他不敢賭,這就是為什麼前鋒南北兩路三萬大軍進攻青唐吐蕃。 後方卻要調集六萬人坐鎮蘭州,這是戰略上的劣勢。 這是一連串的反應,如果有河西走廊,他們就不用這樣大費周。 而如果要控制河西走廊,就必須先控制至少陰山以南的河套地區,才能保證河西走廊不會被輕易切斷。 而要控制河套地區,至少要保證削弱敵人到在漠南沒有能力發起大規模進攻。 而要削弱漠南,則必須先控制燕雲之地,佔據燕山周邊要塞。 所有事都是一步扣一步的。 就好像後世常有人問,為什麼漢、唐、清能控制西域,而宋、明卻控制不了。 一解釋動不動就是地理上的各種原因,氣候原因等等。 但其實這個問題根本不難回答,從地理戰略上講,漢朝擊敗匈奴,唐朝擊敗東西突厥,清軍入關前就多次擊敗蒙古諸王公。 隨後都直接或間接的控制了蒙古草原。 這樣一來出征西域時就能調動大量草原軍隊,作為嚮導,偵查,主力騎兵,才使得他們能控制西域。 一句話來說,以中國的地緣板塊來看,要控制新疆,先控制蒙古草原,只有控制蒙古草原,才能保護河西走廊不會從北面被切斷。 宋、明如果能搞定蒙古草原,自然而然也會想去控制西域,但如果第一關都過不來,就不會有後面的事。 這是中國的地理格局決定的,也正因如此,當下郭天子這場仗屬於“跳關”,所以十分艱難,而且掣肘很多。 出兵近十萬,只有三萬能投入對青唐吐蕃的進攻,餘下都要用於防備北面的夏國,以及保衛糧道的安全。 如果燕雲十六州在手,如果河套在手,如果河西走廊在手,這仗哪會打得那麼憋屈。 不過沒有那麼多如果,這是一個爛攤子,他也必須接住。 ....... 接下來幾天,軍隊和徵召來的民夫一匹匹向西面河谷挺進,蘭州城外,馱畜的鈴鐺丁零當啷響隨風響徹河谷。 拖著米麵、肉乾、奶餅的馬匹、駱駝、騾子,沿著河谷排成數條長龍,騎馬的士兵往返巡邏保駕護航。 這些隊伍就像輸送血液的血管一樣,連接著前線的大軍。 這幾天兩路大軍也是捷報憑傳。 北路軍沿著湟水谷地已經攻到第一個大城川口城。 根據前線戰報,沿途吐蕃軍隊完全被打蒙,沒有充分準備,當大軍到達時川口城守軍不少也在城外放馬。 但守城將領是個果斷的人,立即在城外集結士兵,準備抵抗。 不顧周軍鐵騎在他集結完畢之前已經奔襲到城下,沒有任何戰術部署,李滔率領的先鋒騎兵在河谷中狂飆,用糧食養了一個冬天的戰馬膘肥體壯,體力充足。 五個營的禁軍騎兵,共千餘騎快速衝出樹林,衝過一里地的河灘,在敵人還沒集結完全前就將之擊潰在岸邊。 隨後一路攆著潰兵衝入川口城,當天下午就完全佔領了城池。 斬敵一百九十二人,俘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