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落煙雨 作品

第316章 洪武十四年,征伐倭國

 這話一出,大殿中又是驚呼聲一片,眾臣雖然也都知道胡惟庸案涉及很廣,但也沒想到竟然還有倭國之人參與其中,怪不得朱元璋要在今日突然提起這倭國來由,恐怕打算藉此生事。 

 “倭人如此背信棄義、反覆無常的行徑,雖禽獸也無可比擬,故咱決意年後就派遣水師,遠渡重洋,征伐倭國!” 

 話說到這份上,朱元璋已全然忘了先前所說的“議定”,這時的口氣,壓根就是命令。 

 朝臣們面面相覷,盡是不敢吱聲。 

 事實上,中原並非沒有徵伐過倭國,早在前元時,就有兩次遠渡重洋,征討倭國的經歷,可那兩次,都因不諳海事,又遭遇海上風浪,遭遇失敗。 

 不光沒能征服倭島,連派去的士兵海船,都折損殆盡。 

 更可怕的事,為了征伐倭國,元朝耗費大量財賦,最終血本無歸,而江南諸地因服徭造船,導致民怨四起,繼而引發民亂。 

 既有前塵往事為鑑,此時再討倭島,豈不風險巨大? 

 朝臣們都擔心,若這次事敗,又會鬧出笑話。 

 可雖有反對之心,卻無上諫之膽氣。 

 朱天子剛剛鋪墊了那麼多,就為了給打倭國找理由,可想而知,他早已打定了主意,費了番心思,這時候你再跳出去反對,那不是找死嗎? 

 大多數人心懷畏懼,只默默不語,暗下擔心,倒也有少部分人壓根不擔憂,他們更願意看朱元璋的笑話,自然也不會出面反對。 

 眾臣各懷心思,卻無一人出面反對。 

 最終關於征討倭國的“商議”,便在一派“和諧”的氣氛中,“達成統一意見”。 

 “看來諸位都沒有意見了?” 

 朱元璋自然樂見這場面,他當即笑了起來,點頭道:“既是如此,徵倭一事便此議定,咱的水師早已演練多時,海船也打製完畢,待新年一過,便既誓師天地,正式伐倭!” 

 皇命已定,再無變更餘地,眾朝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終是無奈拱手。 

 “陛下聖明,願我大明水師踏平倭島,彰顯天威!” 

 洪武十四年的大朝會,就此落幕。 

 且不論朝臣們怎麼想,在朱元璋看來,這次朝會可算是圓滿成功。 

 放眼新年,他已摩拳擦掌,期待又一場大勝。 

 一為報仇雪恨,倭國償附庸胡惟庸造反之仇;二為告慰英靈,血倭寇荼毒沿海之恥。 

 征伐倭國之事一出,自然引得整個江南震動,對於倭人,江南的百姓們可是恨之入骨。 

 沿海倭患,早在元朝時就已經氾濫成災,只可惜元廷兩次伐倭失敗後,就放棄了征伐倭國的念頭,再後來,元朝廷迅速腐敗,再顧不上漢人死活,以致倭寇燒殺搶掠,百姓生靈塗炭。 

 到了本朝,有了明軍巡防保護,情況才得以好轉。 

 可這世上,只有千日做賊,哪有千日防賊的道理? 

 即便明軍的防禦策略再完備,也架不住大明東南沿海一帶海岸線太長。 

 倭寇隔三岔五鑽個空子,便能偷偷登陸,燒殺搶掠一番,因此,民間對攻打倭國、永絕倭患的呼聲,一直很高。 

 然而此前朝臣一直以元朝事例勸阻朱元璋,使得伐倭之事難以成行,一直等到今天,才等來朱元璋乾綱獨斷,促成伐倭大計。 

 百姓們的熱情,可想而知。 

 一時間,整個江南都興起了伐倭聲討,各地茶樓酒館、街頭巷尾,都在議論此事。 

 如此盛況,陸羽又豈會不知道此事呢? 

 陸府內,小鼻涕正說得唾沫橫飛,將他在酒館見聞照搬回來道:“那些個老少爺們兒,喝得臉紅脖子粗,個個撩著袖子便要投軍,說是要跟著去打倭寇,還有人說起家人慘遭倭寇殺害,哭得稀里嘩啦哩!” 

 他說得起勁,卻沒料陸羽是一個字都沒聽進去。 

 此刻的陸羽,正一個人埋頭思慮,他眉頭緊擰,眼中思緒萬千,神情顯得極為凝重,他這般鄭重,嚇得小鼻涕也閉上嘴,老老實實站到一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