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6章 魏14
曹植在建安詩壇上取得比較高的成就。他在漢樂府古詩的基礎上,對五言詩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其現存詩七八十首,是建安詩人中最多的。前期的詩歌以《白馬篇》為代表,洋溢著樂觀、浪漫的情調,對前途充滿了信心。後期因為生活的突變而導致詩風的轉變,從以前輕鬆樂觀、浪漫向上的情調改變為是憂慮、悲憤、抑鬱和痛苦,代表有《贈白馬王彪》等。除詩歌創作外,曹植的散文和辭賦寫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著有《與楊德祖書》《與吳季重書》《求自試表》等歷代傳通的名篇。[
少年才情
曹植生於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是曹操與卞夫人的第三個兒子(卞夫人為曹操生了四個兒子:曹丕、曹彰、曹植、曹熊)。[]
曹植十多歲的時候,就能誦讀《詩經》《論語》及先秦兩漢辭賦,諸子百家也曾廣泛涉獵。他思路敏捷,談鋒健銳,進見曹操時每被提問常常應聲而對,脫口成章。曹操曾經看了曹植寫的文章,驚喜的問他:“你請人代寫的吧?”曹植答道:“話說出口就是論,下筆就成文章,只要當面考試就知道了,何必請人代作呢!”[]再加之性情坦率自然,不講究莊重的儀容,車馬服飾不追求華豔、富麗,這自然很合曹操的口味。漸漸地,曹操開始把愛心轉移到曹植身上。[1
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八月,15歲的曹植第一次隨父東征海賊管承到達淳于(今安丘東北)。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一月,回師鄴城,他在《求自試表》中所說“東臨滄海”即指此事。九月,16歲的曹植隨父北征柳城(今遼寧朝陽),他在《求自試表》中說“北出玄塞”即指此行,《白馬篇》就是曹植對此期間隨父征戰的寫照。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17歲的曹植隨父南征劉表至新野,後又隨父與孫權戰於赤壁。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曹植隨父征戰第一次回到家鄉亳州。[
立嗣之爭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操在鄴城所建的銅雀臺落成,就讓自己的孩子們登臺作賦,曹植一氣呵成,寫下《登臺賦》,曹操對曹植的才能感到非常驚奇。[]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春正月,曹植獲封平原侯。]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轉封臨菑侯。[]七月,曹操攻孫權,讓曹植留守鄴城,臨行前告誡曹植說:“當年我擔任頓邱令的時候二十三歲,回想起那時候的所作所為,至今都不曾後悔。如今你也是二十三歲,怎能不發奮圖強呢!”曹植既因為有才而受寵,丁儀、丁廙、楊修等人便都來輔佐他。曹操有些猶疑,好幾次幾乎要立曹植為太子。然而,曹植文人氣、才子氣太濃,常常任性而行,不注意修飾約束自己,飲起酒來毫無節制。
而曹丕一面運用計謀,一面規範自己的言行舉止,得到了許多支持,曹操便立曹丕為繼承人。[]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植獲增邑五千戶,共計有一萬戶封邑。[]
曹植曾經乘車疾馳,並擅自打開司馬門,曹操對此十分生氣,將負責管理司馬門的公車令處死,曹植也因此失去了曹操的寵信。[]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仁為關羽所圍困,曹操讓曹植擔任南中郎將,行徵虜將軍,帶兵解救曹仁。命令發佈後,曹植卻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受命,於是曹操後悔,不再重用他。[
洛水感懷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病逝洛陽,曹丕繼王位,曹植時年29歲,作《上慶文帝受禪表》、《魏德論》。同年,曹丕稱帝。曹植、蘇則聽說曹丕廢漢自立,都穿上喪服為漢朝悲哀哭泣。曹丕憤怒說道:“我順應天命當了皇帝,卻聽說有人哭,為什麼呢?”[]此後,嚴加防範。後來,曹丕礙於母后卞氏的壓力,只好將曹植數次徙封。曹植的生活從此發生了變化。他從一個過著優遊宴樂生活的貴族王子,變成處處受限制和打擊的對象。
黃初二年(公元221年),30歲的曹植被徙封安鄉侯(今河北晉州侯城),邑八百戶;當年七月又改封鄄城侯(今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是年作《野田黃雀行》,這次改封成為曹植一生重要的轉折點。[]
黃初三年(公元222年)四月,31歲的曹植被封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戶,也就是在這次被封王之後回鄄城(今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的途中,他寫下了著名的《洛神賦》。在《洛神賦》中,詩人描摹了一位美麗多情的女神形象,把她作為自己美好理想的象徵,寄託了自己對美好理想的傾心仰慕和熱愛;又虛構了向洛神求愛的故事,象徵了自己對美好理想夢寐不輟的熱烈追求;最後通過戀愛失敗的描寫,以此表現自己對理想的追求歸於破滅。[
憂生之嗟
黃初四年(公元223年),32歲的曹植徙封雍丘王。
黃初六年(公元225年),曹丕南征歸來,路過雍丘,與曹植見面,增其戶五百。[]
黃初七年(公元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繼位,即魏明帝。壯心不已的曹植急切地渴望自己的才能得以施展,他曾多次慷慨激昂地上書曹叡,要求給予政治上的任用,拳拳之心可以使鐵石心腸之人動容。但過於冷靜理智的曹叡卻心如古井,不起微瀾,對於曹植的種種表白和要求,只是口頭上給予嘉許而已。曹叡對他仍嚴加防範和限制,處境並沒有根本好轉。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遷封過多次,最後的封地在陳郡。
太和三年(公元229年),38歲的曹植徙封東阿,其間潛心著作,研究儒典。
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曹植改封陳王,11月曹植在憂鬱中病逝,時年41歲,遵照遺願,將其葬於東阿魚山。後人稱之為“陳王”或“陳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