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 魏國曆代君主3

 公元前380年,中山桓公經過20餘年的勵精圖治,積蓄力量,帶領著原來的故國臣民重新復興了中山國,定都靈壽(今河北平山三汲附近)。

 這雖然對趙國構成了威脅,卻也直接削弱了魏國對趙國的控制力。魏趙火併已是時間問題。

 四面樹敵

 魏武侯的戰略眼光沒有父親那麼清晰,最大的表現莫過於戰略上的盲目。魏文侯所體現的是總攬全局指揮若定,而魏武侯能做到的僅僅是獨當一面,遠不如父親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雄才大略。

 在戰國初期,魏武侯犯下了不少戰略性錯誤,不僅僅是錯誤的放棄趙國的同盟可能性。秦國:秦國是魏國的宿敵,在魏氏家族還在晉國的懷抱中孕育時,由於封地與秦國接壤,雙方就經常大打出手。

 最有名的當屬發生在公元前594年的輔氏之戰,當時的令狐文子魏顆打敗秦軍,生俘秦將杜回。此後秦魏兩家多次交手,一直延續到春秋後期。魏文侯成為晉國執政時,魏氏如同吃了興奮劑,實力急劇膨脹,三晉屢次攻打秦國。

 特別是名將吳起上任後,秦國人吃盡了苦頭。然而魏武侯即位後,對吳起逐漸冷淡,在田文、公叔痤等人的排擠下,吳起恐為所圖,另謀高就,投奔楚悼王,秦國人終於有了一些喘氣的機會。

 秦國在秦惠公死後,幼子昌繼位,趙昌之母(史稱小主夫人)監國,與秦國貴族矛盾重重,國家動盪不安。這讓魏武侯想起了投奔自己門下的秦國公子師隰(一名連)。師隰本是秦靈公太子。秦靈公死後,叔叔悼子乘公子連年幼,奪位自立,是為秦簡公。

 按說師隰本該是秦國名正言順的國主。魏武侯會見師隰,提出幫助他回國,坐上秦君的寶座。這樣魏國便在秦國樹立親魏勢力,對魏武侯爭衡天下可以減輕不少壓力。然而睿智的師隰不會看不出魏武侯的用意,婉言拒絕了武侯的好意。

 師隰頗有大志,絕不甘心作魏國人的傀儡,況秦、魏還是世仇。終於前385年,師隰潛入秦國,秦國貴族發動政變,廢秦出公,迎立師隰為君,是為秦獻公。秦獻公即位後,沒有絲毫意願要報答魏國人的收容之恩,反而學習魏國人,將魏國的政治體制用於建設秦國。

 短短的幾年間,秦國擺脫了被魏國人窮追猛打的尷尬窘境,潛心質變。一股封建改革的熱潮正在關中大地散播。楚國:楚國在春秋時代就與晉國勢同水火。在六卿治晉的漫長歲月裡,晉國的六卿們為了生存,不斷地改革,開發郡縣制度。

 等到三家滅智氏後,三晉求同存異,很快就將戰火從國內燒到國外。這時,人們才發現飽受內亂之禍的楚國已經落後了。當三晉將擴張的矛頭對準楚國時,楚國輸得一敗塗地。在魏文侯的領導下,三晉多次攻入淮泗流域,佔據了楚國北方的大片土地,甚至連向三晉求和,都必須找秦國、齊國等國家出面從中調和。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這真是時過境遷,沒想到,曾經能與晉國爭霸的強國如今是這麼不堪一擊。楚悼王意識到自己的落後,期望著能得到賢人的輔佐,卻難以覓得。這時候,魏武侯把吳起介紹給了楚悼王。楚王得到了吳起,立刻以國政委託於吳起,恐吳起號令不行,直接封吳起為令尹(楚國的令尹相當於晉國的正卿,是集軍政大權於一身)。

 吳起得到了楚悼王國士一樣的禮遇,全心全意的為楚國改良國策、開疆拓土。如此一來此消彼長,魏國與楚國間的距離拉近了。齊國:齊國的末代國君齊康公是權臣陳和所立,只是田(陳)氏家族在齊國獲得利益的輔助工具而存在。

 陳和看著時機逐漸成熟了,便想像三晉一樣,照葫蘆畫瓢。可田(陳)氏畢竟不及魏氏、趙氏煊赫,去周王室討封不一定就能成功。陳和於是派人向魏武侯送禮,說好話,請求魏武侯幫忙處理齊國君權問題。魏武侯心想:如果幫陳和討封,田(陳)和必然親於魏國,甚至操控齊國朝政,何樂而不為呢?

 公元前386年,在魏武侯的爭取下,陳和被封為陳(田)侯。由於是建在齊國的土地上,故史書又稱為齊侯。田齊立國,與呂氏齊侯同時存在。陳氏佔有齊國絕大部分領土,齊君只留有可憐的小面積封地。

 直到公元前379年,齊康公逝世,田齊諸侯以呂氏無嗣為理由,徹底拿掉舊齊的最後一片疆土。魏武侯本想著藉此機會控制齊國朝政,可陳和豈是等閒之輩?一個新興的齊國成立了,充滿了活力。

 就在32年後的公元前354年,齊軍圍魏救趙,擊碎了魏國圖謀統一三晉的夢想。45年後的公元前341年,齊軍大敗魏軍於馬陵之戰,成為了魏國衰敗的起點,田(陳)和的孫子——齊威王成為了魏國霸業的終結者。

 霸業迷茫:

 經歷了魏武侯長達十幾年的征戰,魏國人面對著四面受敵的窘境,只認為這很棘手,並沒有察覺到危機的來臨。魏武侯相信魏國完全有能力鞏固自己的霸業,完全可以憑一國之力長期稱霸於中原,然而到魏武侯死時,魏國霸權仍然在受到周邊大國的強烈挑戰。

 齊、楚、秦、趙等都在潛移默化的滲透著魏氏的霸權。由於魏武侯(乃至其子魏惠王)在位時間發動的戰爭雖多,卻未能取得太大的實質性戰略進展,反而結仇於諸侯,終於在魏惠王時代,魏國在各個大國的夾擊中,國力枯竭,徹底走向了衰落,從此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