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 魏國曆代君主3

 公元前372年(武侯23年),由於衛國的衛慎公薨逝,衛國暫停了響應魏武侯的軍事行動。這年衛聲公即位,攻取田齊的薛陵(今山東陽穀東北)。

 趙成侯窺視著中原諸侯的一舉一動,盯著魏國、魯國都出兵攻齊,而臨近自己的衛國也隨之相應,國中空虛,急忙閃擊衛國,連下衛國73邑,衛聲公向魏武侯評理。趙成侯的行動點明瞭要與魏國為首的中原諸侯為敵,魏武侯率軍攻打趙軍,敗趙軍於藺(今山西離石)。

 公元前370年(武侯25年),魏武侯魏擊崩逝,二子魏緩與魏罃爭位,趙國與韓國都參與魏國廢立之事。後魏罃擊敗魏緩,成為了魏武侯的繼承人,是為魏惠王。

 政治舉措

 武侯任人

 魏武侯雖在作戰指揮上與其父不相上下,但在用人方面就大大遜色於其父魏文侯。文侯之世,魏國人才濟濟,為諸侯所側目。文侯“師子夏,友田子方,禮段幹木”;又有李悝、吳起、西門豹等名臣;吳起、樂羊制其兵;各司其職,文武相濟,魏國大治,開疆拓土,盛極一時。

 魏武侯承繼基業,老臣猶在,但控御無道,致使人才流失。他任公叔痤為相,還聽信公叔痤讒言,懷疑吳起,吳起懼誅逃往楚國,再失之於後。至於禮賢下士,招引人才,則更無從談起。故武侯之世,文侯時“賢人是禮,國人稱仁,上下和合”的局面已不復存在。

 就在魏武侯繼位沒有多久,一天,魏武侯與大臣巡遊西河前線,一時感慨:“河山這樣的險峻,邊防難道不是很堅固嗎!”這時,魏武侯身邊的一位大臣連忙附和道:“是啊!當年的晉國就是有這雄山峻嶺,稱霸百年,如果君侯再修明政治,那麼我們必然稱霸天下!”

 吳起回答說:“我們君主的話,是危國言論;可是你又來附和,這就更加危險了。”武侯很氣憤地說:“你這話是什麼道理?”吳起回答說:“河山的險是不能依靠的,霸業從不在河山險要處產生。

 過去三苗居住的地方,左有彭蠡湖,右有洞庭湖,岐山居其北,衡山處其南。雖有這些天險依仗,可政事卻治理不好,結果大禹趕走了他們。夏桀的國家,左面是天門山的北麓,右邊是天溪山的南邊,廬山和嶧山在二山北部,伊水、洛水流經它的南面。有這樣的天險,但是沒有治理好國政,結果被成湯攻破了。

 商紂的國家,左邊有孟門山,右邊有漳水和滏水,前面對著黃河,後面靠著山。雖有這樣的天險,然而國家治理不好,遭到周武王的討伐。再說您曾經親自率領我們佔領、攻陷了多少城邑,那些城的牆不是不高,人不是不多,然而能夠攻破它們,那還不是因為他們政治腐敗的緣故嗎?

 由此看來,靠著地形險峻,怎麼能成就霸業呢?”武侯說:“好啊。我今天終於聽到明哲的政論了!西河的政務,就全託付給您了。”一段君臣間簡潔的寒暄,實際上就已經道明瞭魏武侯的治國方略與其父有著本質的不同。

 吳起的話裡,描述了夏、商兩代衰敗的起因。但明眼人都知道,吳起接下來的日子是不會好過了。魏武侯一改文侯任人唯賢的原則,回到任人唯親、任人唯貴的老路,讓政治上虛腐的田文為相。

 魏國闢土四面,拓地千里,吳起有不可磨滅的功勳,田文只是出身顯貴罷了,認為有著顯貴的家族背景就可以揚名立萬,就可以號召群雄,遺憾的是注重家族血統的春秋時已經成為了歷史。

 田文自己也承認,在帶領三軍、鼓陣成列方面,治理四境、教訓萬民、充實府庫、變易習俗方面,都不如吳起。魏武侯之所以用他,是因為他出身顯貴。吳起出生不好,自然不能號召天下人。然而這種任人唯親、任人唯貴的不成文規定竟然最終成了魏國的國策。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吳起、公孫鞅、范雎……等賢才最終離開魏國無不是如此。摺疊同盟瓦解就在三晉同盟稱雄於世時,聯盟之中卻出現了不和諧的聲音。魏國與韓國攜手在中原大大方方進行著擴張戰爭,一致拒絕趙國插手中原事務。這是在魏文侯時代就立下的國策,按說武侯照辦也只是蕭規曹隨。

 在三家分晉後,韓趙魏徹底分庭,各自稱孤道寡,本就是各家自掃門前雪吧!沒過幾年魏文侯就去世了,武侯按照父親的戰略路線走本沒有錯。然而隨著戰爭的進一步擴大,戰果也越來越豐厚。

 小的戰役,韓魏聯合,或是魏國一家出面;大的戰役三晉聯手,往往得到實惠的都是魏國、韓國,趙國總是佔不到便宜。趙國人鬱悶的給魏國人打了幾十年長工,終於不幹了。

 趙烈侯在位時期,利用公仲連實行變法,國力為之一振。這時候的趙國也正處於國力上升階段,對魏國便有所不滿,羽翼漸豐後,甚至不惜與魏人劍拔弩張。公元前386年,趙敬侯將都城遷往戰略要地——邯鄲,標誌著趙國也要參與中原爭霸。

 魏國人意識到了趙國人對魏國外交態度上的轉變。可魏武侯沒有父親的大度,或者乾脆說沒有父親那樣的高瞻遠矚。魏武侯心想既然趙國要翻臉,他就奉陪到底。沒想過捨棄自己一部分利益去爭取趙國再度成為堅定的盟友。他更沒有想過趙國背叛後,三晉就要窩裡鬥了。

 他想到的是什麼時候從趙國人手上再賺一把。終於他瞅著了個機會。公元前386年,也就是趙敬侯遷都邯鄲的同時。公子朝不滿,率領親兵,欲與趙成侯血拼,爭奪君位。魏武侯派遣軍隊協助公子朝為亂,直接攻打趙都邯鄲。最終趙勝戰敗,魏武侯的陰謀沒能得逞。更讓魏武侯沒有想到的是:這是魏國與趙國關係破裂的起點。

 三晉聯盟走到了盡頭。趙國人終於忍無可忍了,決定走出魏國的陰影,他們要自行發展。當魏國想再次發動大規模的擴張戰爭時,總擔心趙國會乘虛而入,後來的事實證明這是魏武侯外交策略中的最大敗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