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 齊國曆代君主11

 不久,秦國要攻打魏國,當時在魏國做官的齊國人陳珍,為魏國遊說來到齊國,對齊閔王說:"有能力滅亡各諸侯國的是秦國。

 我不擔憂強秦的威脅,而擔憂六國相互攻伐,使自己疲弱下去,其結果只能是被秦國乘機吞併。"

 陳珍又為齊閔王分析說:"現在秦國想攻打魏國的絳和安邑,如果得手,就會沿著黃河向東攻齊。大王不如派兵與三晉聯合抗擊秦國,這樣,既幫助魏國打擊秦國,齊國還可以免遭秦國的攻伐。"

 齊閔王覺得陳珍的分析很有道理,而且也符合打擊秦國、擴大自己影響的意願,便採納陳珍的建議,派孟嘗君田文率領齊軍,聯合韓、魏攻打秦國。

 同年,孟嘗君統帥齊、韓、魏三國聯軍,勢如破竹,很快就攻到秦國的邊防要隘函谷關。然而,由於孟嘗君中了韓慶的計謀,使"三國無攻秦"。

 同年(公元前298年),齊閔王將田嬰封在薛地。齊閔王四年(公元前297年),齊閔王派人到秦國迎娶秦國公主為妻。齊閔王五年(公元前296年),

 三國聯軍對秦國發起進攻,攻破函谷關。為了緩解局勢,秦昭襄王被迫"割河東而講和"。齊國聯合韓、魏兵臨函谷三年,對阻止秦的東向兼併勢頭、提高齊國的地位具有一定的意義,

 但由於齊閔王只顧眼前利益,接受秦國的講和要求,沒有將"革命"進行到底,所以使他喪失打擊秦國、削弱秦國、以致最終消滅秦國的良機。

 三國聯軍攻破函谷關後,齊閔王被勝利衝昏頭腦。不久,便高舉對外擴張的大旗,把戰火點燃到燕國。當時燕國是秦國的同盟並與秦國締結婚姻。

 由於秦、燕兩國相距甚遠,不便出兵救燕,秦昭襄王便派魏冉到秦國的盟國趙國,讓趙國出兵幫助燕國抗擊齊軍。當秦昭襄王派魏冉去趙國時,齊閔王也讓大臣魏處來到趙國,遊說趙王,意在讓趙國保持中立,不出兵干預此事。

 爭霸天下

 因趙國保持中立,不派兵干預齊國攻燕之事,距燕遙遠的秦國愛莫能助,只好眼睜睜地看看齊軍向燕國展開猛烈的進攻。燕軍在權地被齊軍強大的攻勢擊敗,齊軍殺燕軍十萬,兩員大將被俘,幾乎全軍覆沒。

 不久,有恩於齊國的趙國,在齊國不加干預,甚至相助下,一舉滅掉中山國。齊軍權地敗燕,是齊閔王繼破秦函谷關之後,取得的又一場勝利,更使齊閔王稱霸天下的野心進一步膨脹。

 燕昭王為了向齊國報仇,讓蘇代到齊國搞反間活動齊愍王與蘇秦,以折斷齊國的羽翼、拆散齊國的聯盟。他指使蘇代一方面破壞齊國和趙國的關係,

 削弱齊國的力量;另一方面,勸諫齊閔王進攻宋國,以轉移齊國對燕國的威脅。因此,蘇代極力慫恿、引誘齊國攻打宋國。蘇代曾對當時擔任齊相的韓珉說:

 "您使我在齊國受到重用,我將讓燕國侍奉齊國,齊燕聯合為一體,韓國和魏國也會服從齊國,趙國若蠻橫無理就討伐它。希望齊國集中力量進攻宋國。"

 齊閔王不但沒有識破蘇代的計謀,反而還讚譽他。齊閔王七年(公元前294年),齊閔王聯合宋國一同攻打魏國,在觀津打敗魏軍。

 齊閔王十二年(公元前289年),齊閔王任命蘇代為齊相。從此,蘇代這顆定時炸彈便埋在齊國的心臟,成為齊閔王國破身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齊閔王十三年 (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和齊閔王相約共同稱帝,秦昭襄王為西帝,齊閔王為東帝。

 秦、齊稱帝,意在兼併其他諸侯國,這對韓、趙、魏、燕等國威脅很大,為破壞齊、秦聯盟,各國都在加緊活動。由於齊國稱帝是被動的,所以齊閔王在蘇代來齊國搞合縱的時候,便急切地徵詢齊國稱帝的利弊。蘇代竭力反對齊、秦聯合。

 他勸說齊閔王放棄帝號,集中精力攻宋伐秦。齊閔王接受蘇代的建議,同意放棄帝號,外交上由聯秦改為聯趙。齊相韓珉由於繼續堅持聯秦之策,遂被罷免相職。

 齊閔王放棄帝號後,一面積極準備伐宋,一面組織合縱攻秦。蘇代受齊國之託到各國遊說,使齊、趙、燕、韓、魏五國合縱的局面得以形成。齊閔王稱帝雖然只是曇花一現但卻反映出他欲稱霸天下的野心。

 蘇代一方面極力勸說齊閔王採納自己的主張,使其與趙國達成攻打秦國的協議;一方面又到趙、燕、韓、魏四國進行遊說,讓他們與齊國組成合縱攻秦的聯盟。

 但這次合縱攻秦,五國貌合神離,各有打算,並無實心。齊國作為領軍大國,心思不在攻秦,而是希望通過與其他四國合縱來削弱秦國,以便於自己滅亡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