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 齊國曆代君主11

 齊宣王算不上是個明君,但毋庸置疑,在他執政期間,齊國得到快速發展,尤其是他設立了的稷下學宮,可以說是造成"百家爭鳴"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齊國最終滅亡,與齊宣王有著非常重要的關係,齊宣王一生犯過很多錯,而最大的錯誤在於他外交,他的外交錯誤導致齊國最終滅亡。

 合縱攻秦

 第一大錯誤:外交中的第一大錯誤就是不支持合縱攻秦,最後導致秦國單獨坐大,諸國都不能抗衡,本來公元前318年六國合縱攻秦是件好事,

 但就因為大家沒推他做合縱長,他就撤夥,所以導致日後除了他之外的五國合縱共同攻秦一下子陷於失敗,五國都失敗了,秦國獨大,最後導致誰都怕秦國,割地賠款。這是第一個。

 齊楚聯盟

 第二個錯就是不能對已經犯了錯誤的楚懷王寬宏大量,導致秦國成功地拆散了齊楚聯盟,導致齊楚兄弟之間鷸蚌相爭,秦國漁翁得利。公元前314年,齊楚結成聯盟,這對秦國不利。

 秦國一看齊楚聯盟,就採取了一個辦法拆散,派張儀去楚國,說您如果能夠與齊國斷交,我把商於之地六百里給您,楚國馬上與齊國斷交,派人收回那六百里土地,結果張儀在路上佯裝受傷,三個月不見楚王。

 楚王一看,咋還沒給我地啊?肯定是跟齊國有關係,我跟齊國斷交秦國不知道,於是馬上派人到齊宣王那兒絕交。

 當然楚國最後什麼也沒得到。這事楚國確實錯了,但是後來楚國知道錯了,又央求齊宣王,齊宣王怎麼都不肯原諒他。而是和秦國結成聯盟共同對付楚國,最後齊楚兩敗俱傷。

 齊燕矛盾

 第三個外交錯誤就是沒有處理好齊燕矛盾,齊燕之間的矛盾被秦國利用,最終導致齊國衰落下去。

 公元前312年,秦國聯合韓魏進攻齊國,大破齊軍於濮水之上。齊宣王面對著此情此景,齊宣王只能把自己佔領燕國的軍隊悉數撤回,雖然說齊國放棄了燕國所有的軍隊,但是齊燕之間的矛盾已經結成,所以這就為日後燕齊再度開戰兩敗俱傷埋下了伏筆。

 公元前301年,隨著齊宣王的去世,齊國的盛世時代終於結束,等待著齊國的也就是公元前221年齊國滅亡這一大幕。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說齊宣王的外交錯誤斷送了齊國,也斷送了其他東方六國,最終致使秦國統一了中國。

 齊閔王(約公元前323年-公元前284年),亦稱齊愍王、齊愍王,媯姓,田氏,名地(一作遂),齊宣王之子,戰國時期齊國(田齊)第六任國君,公元前301年―公元前284年在位。

 葬于田齊王陵(在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陵鎮內)。公元前301年,齊宣王去世,齊閔王即位。齊閔王為人驕傲,喜歡享樂,但在位期間也屢建武功,破秦、燕諸國,制楚,滅宋,齊愍王十三年 (公元前288年),秦昭王和齊愍王相約共同稱帝,秦昭王為西帝,齊愍王為東帝。

 公元前284年,燕國將領樂毅以燕國、秦國、趙國、韓國、魏國五國聯軍攻田齊,燕軍攻入臨淄,齊閔王出逃至莒(今山東莒縣),被楚國將領淖齒所殺。

 即位之初齊宣王十九年(公元前301年),田地的父親齊宣王去世,田地繼承王位,是為齊閔王(齊愍王、齊愍王)。齊閔王繼位之初,便倚仗齊國的強大實力,插手他國內政。

 齊閔王元年(公元前300年),韓國的公子咎與公子幾瑟爭奪太子之位,由此激化矛盾。齊閔王為表達自己的態度,準備出兵韓國,共同與親齊國的韓公叔幫助公子咎並將其立為太子。

 當時支持公子幾瑟的中庶子向公子幾瑟建議剷除公叔,公子幾瑟沒有聽從中庶子的建議。不久,齊閔王大兵壓境,驅逐公子幾瑟,公子幾瑟見大勢已去,倉皇逃往楚國。齊閔王二年(公元前299年),齊閔王邀請魏襄王一起到韓國,脅迫韓襄王立公子咎為太子。

 齊閔王繼位之初,楚國由於內優外患,使得楚懷王不得不向齊閔王求和,並派太子橫到齊國作人質,以加強齊、楚聯合。齊閔王三年(公元前298年),楚懷王被秦國扣留後,一直在齊國作人質的太子橫向齊閔王請求回國。

 齊閔王沒有答應,並要挾說:"如果把楚國東邊的五百里土地割讓給我,就可以讓你回去;否則,是不會讓你走的。"

 無計可施的太子橫,萬般無奈中去問他的老師慎子該怎麼辦,慎子告訴他說:"土地是用來為自己服務的,如果因為愛土地而不去為死去的父親送葬,那是不孝不義的行為。所以我贊成答應給齊國土地。"0

 齊閔王在得到允諾後,便放走太子橫。後來由於秦國出兵干預,齊閔王想得到楚國東邊五百里土地的願望也沒有實現。由於秦國的干預,齊閔王的打算落空,他大為惱怒,非常怨恨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