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 齊國曆代君主5

 今吾子求合諸侯,以逞無疆之慾,《詩》曰:『佈政優優,百祿是遒。』子實不優,而棄百祿,諸侯何害焉?不然,寡君之命使臣,則有辭矣。曰:『子以君師辱於敝邑,不腆敝賦,以犒從者。

 畏君之震,師徒橈敗。吾子惠徼齊國之福,不泯其社稷,使繼舊好,唯是先君之敝器、土地不敢愛。子又不許,請收合餘燼,背城借一。敝邑之幸,亦云從也;況其不幸,敢不唯命是聽?』\" (《左傳》)

 魯、衛諫曰:\"齊疾我矣。其死亡者,皆親暱也。子若不許,讎我必甚。唯子,則又何求?子得其國寶,我亦得地,而紓於難,其榮多矣。

 齊、晉亦唯天所授,豈必晉?\"晉人許之,對曰:\"群臣帥賦輿,以為魯、衛請。若苟有以藉口,而復於寡君,君之惠也。敢不唯命是聽?\" (《左傳》)

 禽鄭自師逆公。秋,七月,晉師及齊國佐盟於爰婁(淄博市臨淄西境)。使齊人歸我汶陽之田。公會晉師於上鄍。賜三帥先路三命之服。司馬、司空、輿帥、候正、亞旅皆受一命之服。(《左傳》)

 公元前588年 齊頃公十一年晉初置六卿,賞鞌之功。齊頃公朝晉,欲尊王晉景公,晉景公不敢受,乃歸。歸而頃公弛苑囿,薄賦斂,振孤問疾,虛積聚以救民,民亦大說。厚禮諸侯。

 竟頃公卒,百姓附,諸侯不犯。(《史記齊太公世家》)

 公元前582年 ,齊頃公十七年春,晉侯使韓穿來

言汶陽之田,歸之於齊。(《左傳》)

 秋,七月丙子,齊侯無野卒。 (《左傳》)

 冬,十有一月,葬齊頃公。(《左傳》)

 齊靈公(出生年月日不詳-公元前554年),多字諡為齊孝武靈公,姜姓,呂氏,名環,齊頃公之子,春秋時期齊國國君,公元前581年-公元前554年在位。

 齊靈公在位期間,有名相晏弱、晏嬰父子相繼輔政,國事清明。齊靈公喜歡看女扮男裝,為晏嬰所諫止。齊靈公即位之初,尊晉為霸主,後來漸漸脫離晉國擺佈,欲爭霸於天下。

 自齊靈公二十四年起五次伐魯,均無戰果。齊靈公二十七年,晉國以齊國叛晉伐魯為由,帥魯、宋、衛、鄭、曹、莒、邾、滕、薛、杞、小邾共十二家諸侯興師伐齊:齊靈公親自率師禦敵,大敗而歸。

 依附晉侯

 齊靈公即位後,尊晉為霸主,參加以晉為首的盟會征伐。據《左傳》記載,靈公元年,從晉侯伐鄭。四年,從晉侯伐秦。六年,派國佐與晉侯等同盟於戚,同年冬派高無咎與晉大夫士燮等會吳於鍾離。

 七年,靈公會晉侯於沙隨,聽從晉國之命,派國佐隨晉侯伐鄭。八年,靈公隨晉侯率師伐鄭,與晉國等諸侯同盟於柯陵,同年冬,又派人隨晉侯伐鄭。

 靈公九年,晉大夫弒晉厲公,改立晉悼公。該年,靈公派崔杼與晉悼公等同盟於虛朾。在此數年間,靈公唯晉侯馬首是瞻,聽從晉侯號令。

 在晉悼公即位之後,靈開始有不尊晉國為霸主之意,但仍然畏懼晉國。晉悼公元年,晉國帥諸侯圍宋彭城,齊國未參與,晉國於是討齊,齊靈公使太子光到晉國為人質。同年夏,靈公派崔杼從晉師伐鄭。

 靈公十一年秋;晉大夫荀罃與諸侯大夫會於戚,齊與滕、薛、小邾不至。此次會盟是為了伐鄭,當時魯大夫仲孫蔑向荀罃建議,在鄭地虎牢修建城池,以迫使鄭國就範。荀罃同意該建議,但認為關鍵是必須有齊國參加。

 《左傳·襄公二年》載,荀罃當時對仲孫蔑說:\"善。鄫之會,吾子聞崔子之言,今不來矣。滕、薛、小邾之不至,皆齊故也。寡君之憂,不唯鄭。蓄將復於寡君而請於齊。得請而告,吾子之功也。若不得請,事將在齊。吾子之請,諸侯之福也,豈唯寡君賴之。\"由此可見,齊國懈於尊晉,而晉則提防齊國叛盟。

 當時齊對滕、薛等國有重要影響,晉國不敢對齊掉以輕心。此年冬,經仲孫蔑之請,鑑於荀罃之言,靈公派崔杼與荀罃等諸國大夫會於戚,遂城虎牢,鄭國服晉。由此可見,此時齊國也不敢公然對抗晉國。

 受命自立

 齊靈公十二年,晉悼公因為鄭服,併為了交好吳國,將與諸侯盟於雞澤。晉侯使大夫士匄專程至齊,請靈公參加會盟。

 《左傳·襄公三年》載士匄對靈公說:\"寡君願與一二兄弟相見,以謀不協。請君臨之,使匄乞盟。\"當時\"齊侯欲勿許,而難為不協,乃盟於形外。\"

 該年六月,使太子光與諸侯盟於雞澤。自此開始,靈公一般不親自參加諸侯會盟,而讓太子光或齊大夫代為行走於諸侯之間。如靈公十四年,太子光與晉國等諸侯盟於戚,與晉國等諸侯救陳;

 十七年,大夫高厚與晉侯等會於邢丘;十八年冬,太子光與晉侯等同盟於戲;十九年,大夫高厚相太子光與晉侯等會吳子於租,該年及下年太子光從晉侯伐鄭;二十三年,齊大夫崔杼從晉侯伐秦,等等,靈公概不親自參與。

 齊靈公二十三年秋,周靈王賜命齊靈公,《左傳·襄公十四年》載:\"王使劉定公賜齊侯命,曰:''昔伯舅大公右我先王,股肱周室,師保萬民。世胙大師,以表東海。王室之不壞,系伯舅是賴。

 今餘命女環,茲率舅氏之典,纂乃祖考,無忝乃舊。敬之哉,無廢朕命。\"齊靈公受周靈王之命,有爭霸之意。

 《左傳·襄公十四年》載:\"範宜子假羽毛於齊而弗歸,齊人始貳。\"齊靈公藉機不再聽從晉國號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