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楚國曆代君主14
[5]楚威王十一年(公元前329年),率軍攻打魏國陘山,期間因秦國叛楚助魏,被魏將公孫衍擊敗。 同年,楚威王去世,其子熊槐即位,是為楚懷王。
戰國七雄,是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數百年的爭霸戰爭,周天子冊封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天子名義上是天下共主,但早已名存實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最終均為七雄所滅。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
楚國的始祖或謂高陽,或謂顓頊,或謂祝融,鬻熊在商衰周興時,審時度勢,率族及時投靠周文王,是楚國的最早締造者,到熊繹時,周成王封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姓,居丹陽,從而正式建國,開始了“篳路藍縷”的艱苦創業。
經過幾百年發展,楚國在春秋時楚成王之世開始崛起,奄有江漢,大肆兼併周邊各小諸侯國,周天子賜胙,命楚國鎮守中南。公元前704年,熊通僭越稱王,是為楚武王。到楚莊王時,稱霸中原,開創春秋時期楚國最鼎盛的時代。在和晉國不斷爭霸之際,兩國漸漸不堪重負,楚康王時弭兵之會平分中原霸權。春秋晚期曾被吳國攻佔都城,幾乎覆亡,國勢大衰,開始休養生息,漸漸恢復國力,直到戰國時期的的到來。
楚懷王熊槐,羋姓熊氏,楚威王之子,楚頃襄王之父,戰國時期楚國第37位國君,在位共30年。楚威王十一年(公元前329年),楚威王去世,熊槐繼位,史稱“楚懷王”。 在位期間,他曾破格任用屈原進行改革,但變法半途而廢。
楚懷王六年(公元前323年),擊敗魏國,奪取八城;楚懷王十一年(公元前318年),擔任五國聯盟的縱長,合縱伐秦;楚懷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06年),滅亡越國,拓境江東。
但是,他也曾在楚懷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發動丹陽、藍田之戰,損兵折將、痛失漢中;又在楚懷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01年)經歷垂沙之戰的大敗,國土淪喪。
楚懷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楚懷王與秦昭襄王在武關會盟,秦國將他扣押,脅迫他割讓巫郡、黔中郡,被他斷然拒絕。楚頃襄王三年(公元前296年),楚懷王客死於秦。
梓棺返楚,“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為政舉措:政治重視法治楚懷王是一位重視法治的君主。一方面,他關注法律的制定,曾經任用屈原草擬、發佈憲令,楚國一度得以富強。
屈原《惜往日》開篇的“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詔以昭時。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國富強而法立兮,屬貞臣而日娭",就回顧了當時的場景。
此外,《包山楚簡》記載,在楚懷王時期,楚國已經形成了嚴謹的法制體系,並且有了完備的成文法典來指導法律的執行。楚國在民事、刑事、行政、軍事等社會生活的多個方面已經使用法律來調節與控制,並已形成了嚴密的司法審理流程。
另一方面,楚懷王本人也對司法環節表現出關切。《包山楚簡》中的許多簡文,證明下層官員可以越級將刑事告訴懷王,楚懷王會親自過問;有的案件,甚至由他親自審理,並做出判定。由此可見,楚懷王對國事是比較關心的。
楚懷王(熊心),也稱後楚懷王,是前楚懷王(熊槐)之孫。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夏六月,被楚地反秦軍首領項梁等擁立為王,仍號"楚懷王"。是名義上的楚國首領,但沒有一點實權,實權仍掌握在以項梁為核心的項氏家族的手中。
秦朝滅亡後,漢元年(公元前206年)二月,項羽尊其為義帝;四月,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分封18諸侯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逼迫義帝遷都郴縣(今湖南郴州)。漢二年(公元前205年)冬十月,楚懷王(熊心)被項羽殺而亡。、
楚後懷王(義帝)熊心(出生年月日不詳-前205)也稱後楚懷王,是前楚懷王(熊槐)之孫。公元前208-公元前205年在位。[1]公元前223年楚亡後,熊心流落民間牧羊。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秋七月,陳勝、吳廣於蘄縣大澤鄉(今安徽宿縣)起事反秦,奪取陳縣後,遂立國號“楚”,陳勝自稱楚王。天下英雄響應,九月,楚人劉邦沛縣(今江蘇沛縣)起兵,自立沛公。
同月,楚國名將項燕之後項梁、項羽叔侄起兵於會稽(今蘇州),項梁自號武信君。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臘月,陳勝被秦將章邯擊敗,下落不明。
同年夏六月,項梁獲悉陳勝確已遇害的消息,遂召集劉邦等各路將領至薛縣(今山東滕縣)商議反秦大計。謀士范增獻策說:“陳勝敗固當(理所當然)。
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 自懷王(熊槐)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所以)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楚王后代)而自立,其勢不長(不能長久)。今君(項氏叔侄)起江東,楚蜂起(蜂擁而起)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不復立楚之後也《史記·項羽本紀》”。
項梁採納范增的建議,訪楚王后裔懷王之孫熊心立為楚懷王,定都於盱臺(今江蘇盱眙)。熊心與其祖父諡號相同,以期承襲其威望,“從民所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