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章 藝高膽大要治黃
潘季馴和朱衡眼睛一亮,饒有興趣地繼續聽著。
“孤請曹公出任陝甘總督,一邊總督三鎮軍務,一邊執行建設西北的大計。這是部分細則,請兩位先生過目。”
祁言把兩份文書遞給兩人。
兩人匆匆看完,面露驚喜。
“植被保土、退耕還牧、退牧還林。殿下,這需要大魄力才能定此大計啊!”
“土地不能無窮盡地索取。要量土養人。這片土地能出產多少,能養活多少人,要心裡有數。
貧瘠苦旱,與其死磕,
不如遷民其它富庶之地。
大明陸海兩軍,南征北戰,四下探索,遍尋天下肥沃之地,就是用來安置供養大明萬民。
孤對曹公和徐貞明說,西北之地,留下適當的人口就好了,其餘的全部遷出來,孤有的是富庶之地安置。
不夠,不夠再去打就是了!天下之大,土地之廣,有德者居之!”
朱翊鈞大聲說道,神采飛揚。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一退,十年,二十年,天地自會道法自然。植被茂盛,水土不失,自然黃河泥沙減少。
此乃治黃治本之法。
在這十年,二十年間,我們也不停著。欽天監用玻璃柱加水銀,研製出一種氣壓測高儀,以海平面為基準,可測試各地相對高度,孤叫它海平高度,誤差很小,極為精準。
我們可遍遣測繪隊,測繪河南、山東、直隸、兩淮各地的海平高度。水往低處流,我們以這些高度數據為準,精準規劃新河道,施工挖掘開鑿,準備引黃歸北。”
朱翊鈞轉向朱衡說道,“朱先生,嘉靖四十五年你開掘新河道,避黃通漕。期間新河道決口過兩次,你一直堅持,還總結出新河決口的重要原因在於‘以一堤捍群流’,於是開四條支河分流以減少洪水對新河堤岸的衝擊。”
朱衡連忙說道:“臣性子剛直執拗,幸蒙殿下向先皇進言,堅持讓臣繼續開掘,不至於半途而廢。”
朱翊鈞笑著說道:“我朝做事,稍有差池波折,就驚天動地。尤其是那些御史會跳出來多加指摘,喊打喊殺,卻不知道任何事情,想成功都是一波三折,需要堅持不懈。
孤覺得黃河北道也可以延續此思路。
趁著黃河還在南道,我們花三到五年時間測繪各處的海平高度,再花五年時間沿著地勢低窪處一路開鑿河道。自河南以下,多開河道,雨季時可洩突如其來的洪水,平時可分流灌溉各地。
現在大明研製出水泥,屆時可在山東、直隸等地開設水泥廠和鋼鐵廠,以鋼筋混泥土澆築河堤,堅固遠勝現在的河堤。
再在河道上多開閘門,在低窪處預留洩洪區,一旦洪水氾濫,可開閘分流,也可開閘洩洪,保各地安全.
因地制宜行種種良法,相信在我們手裡,可以看到黃河變成我們真正的母親河,一改暴虐脾性,溫柔慈愛!”
潘季馴和朱衡看著輿圖上那條黃河,想著這十幾年來治黃的風雨艱辛,回味著朱翊鈞的話,不由心情澎湃。
讓黃河變成大明真正的母親河!
這是每一位治黃人的終極理想。
黃河治好,除了北方會多數百萬畝良田之外,淮河水患,還有漕運都會迎刃而解,功在千秋,名存青史!
潘季馴與朱衡點點頭,雙目赤紅,對朱翊鈞說道:“殿下,只要能治好黃河,十年,二十年,臣都願意一直奔走大河南北,風雨無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如果老臣撐不到那一天,讓臣的子孫門生們繼續治黃!”
朱翊鈞看著這兩位常年奔走在野外治水的大臣,他們肌膚黝黑粗糙,與李春芳、高拱、張居正等清貴出身的文官們截然不同。
他鄭重地點點頭:“孤願與兩位先生同行,以此生治黃,造福千秋萬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