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章 藝高膽大要治黃
潘季馴和朱衡都掛著工部尚書銜,只不過潘季馴一直在外奔波治河,朱衡則是在京全權料理工部部務。
“潘師傅,朱尚書,孤今日請你們來,有件大事想與你們商議。”
朱翊鈞等兩人行完禮,大聲說道。
潘季馴和朱衡同為工部尚書,都是治河高手。
嘉靖四十四年秋天,黃河在沛縣飛雲橋決堤,向東注入昭陽湖。
當地地勢高,黃河入湖後不能再向東流,運河河道淤塞了一百多里,嚴重阻塞南北漕運。
南京工部尚書朱衡騎快馬趕往決口處,發現大部分河道淤塞已成陸地,難以疏通。
於是提出能疏則疏、能改則改、能挖則挖的方案。
又實地勘查,發現御史盛應期此前所開鑿的新河,從昭陽湖以南向東至夏村,再向東南至留城,舊址尚在。
於是朱衡決定以此舊址為基礎開挖新河道,在呂孟湖築堤以防潰決。
一直在治河的潘季馴認為疏浚舊渠方便些,意見與朱衡不合。
朱衡堅持自己的意見,引導鯰魚、薛沙等河流的水至新渠,修築馬家橋堤以便遏制飛雲橋的決口,親自監督施工。
後潘季馴因為母喪丁憂去職,朱衡全面接管治河事宜。
十一月一日,彈劾並罷免了曹濮的副使柴淶,對不出力的官吏、兵卒從重懲治,於是議論紛紛,群情洶湧。
朱衡堅持意見,繼續開新河道。
嘉靖四十五年入秋,馬家橋一帶再次決口,有些疏通的舊河被淤塞,部分新開的河道被沖壞。朱衡再遭彈劾,眾御史紛紛要求立即停工,罷免處分朱衡。
朱翊鈞堅持讓朱衡繼續主持治河。
嘉靖四十五年秋天,新河道終於修成,全長一百九十四里,漕船由境山入河,可避開阻塞,直下山陽。
朱衡虛心聽取意見,找到了新河決口的重要原因在於“以一堤捍群流”,於是再開鑿四條支河分流,減少洪水對新河堤岸的衝擊。
同時建議在東平、兗州等地改鑿新渠,以遠避黃河之水,保持渠流平穩,進而使得漕運數年來少受黃河之害。
至此,地方才知道朱衡的本事,紛紛誇讚他“裁抑浮費,節省甚眾”、“一費百全,暫勞永逸”、“廷臣可使,無出衡右者”。
潘季馴丁憂結束後,朱翊鈞請他繼續治河,朱衡調任回京,先是主持了一段時間的九邊清丈田地,現在主要任務是給隆慶帝修陵墓。
潘季馴和朱衡兩人都是治河能臣,時不時發生衝突紛爭,但私交其實非常不錯。
聽到朱翊鈞召集自己兩人,見了面就如此說,不由對視一眼,有些驚訝。
尤其是潘季馴,做過朱翊鈞的老師,知道自己這位學生心思深沉,一般很少如此著急地表態。
“請殿下垂訓!”
“皇爺爺還在世時,孤翻閱西苑和內禁架閣庫文檔,發現一個問題。
山東西部兗州、東昌、濟南三府,還有直隸大名、廣平、順德、真定、河間五府,在唐宋年間,地產豐沃。
每畝出產在一石二斗到一石六鬥之間,可謂北方之糧倉。偏偏過了前元,再到本朝,這些地方突然變得地瘠民貧,每畝出產往往不到一石,稍有風雨不調,就是荒年。”
潘季馴和朱衡對視一眼,又驚又喜。
太子殿下以萬民溫飽為念,心念蒼生,大好事。
他目光敏銳,居然從一堆故紙堆裡發現這樣的問題,真是讓人驚歎。
“殿下認為這是什麼原因?”潘季馴問道。
“開始時孤也百思不得其解。
同樣的地,為何中原河南之地沒有變化,相隔不遠的山東直隸這些府縣卻出現如此大的變化?
孤叫楊金水多派人去實地勘查,以商販走鄉串村,向當地長者打聽。然後又叫錦衣衛收集各縣縣誌
整理這些資料後,孤明白了,其實根源只有一條。”
潘季馴和朱衡異口同聲地問道:“殿下,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