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修行數載
故而前三年,慧心多處於觀摩狀態,然其師父有意提點栽培,自是有鍛鍊他的機會。
於是於兩年前下山開壇講經與辯經起,空寂法師不再參與,便將這機會交給了慧心。初上講壇,慧心自有些忐忑,然一瞬便已沉靜下來,底氣便來源
於滿腹經綸。
常言道名師出高徒,慧心初次講經完畢,原是漫不經心的眾人眼中早已充滿佩服及崇敬之色。而與異寺的眾多高僧辯經中,慧心更是出類拔萃,其機鋒犀利深刻,禪意十足,卻依舊從容不迫,風度翩翩,一如當年名動岐州的空寂法師。
最終數位僧人甘拜下風。
自此,慧心法師的名號於岐州逐漸傳開,不再因是空寂法師的弟子而引來眾人探究的神色,而因慧心法師佛法高深的事實而備受推崇。
對於慧心初出茅廬便這般出眾,實屬空寂法師的意料之中,更可以說,是必然的結果。他常常道,若慧心再修行幾十載,多歷些事,到了他這般年歲,其成就絕對在他之上。
而自慧心初次講經辯經便大獲成功後,空寂法師便逐漸不再下山,亦增加了閉關的頻次及時長。故而空寂法師雖仍頗有名望,慧心的聲名亦也逐漸傳開,從而更盛,這亦是空寂法師所欣慰之事。
慧心雖跟隨空寂法師修行時間最短,卻無疑是他悟性最高、最為出色的弟子。
然除了適時的點化及教導,更多時候亦是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慧心聰慧有餘,經歷與修行還略有不足,如若要成為名動天下的高僧大拿,何止是泡在經書之中便夠的?而於慧心而言,關於佛法他終有不明之處,亦可說仍有人生不曾體會之苦。
幼時他問何謂人生八苦,故而問覺明大師作答,可慧心執著於八苦滋味。後隨如蔓入世,初時年幼懵懵懂懂,後又與其分別獨自流浪,到底體會了生老病死何謂苦。
然餘下的四苦,慧心到底不曾切身體會,他年紀尚輕,又或是未曾遇到那徹底可以牽動情緒之事,故而心中有惑,面對師父空寂法師便又提出疑惑。
“師父,都道生而為人脫不開八苦,生老病死,弟子多年來或有體會其苦滋味。然這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盛,弟子終究不解其苦,或能知曉其苦名,卻感受不了其苦處,終日苦思冥想,到底仍覺自個兒歷事過少。”慧心嘆了口氣,眉間蹙起,一如山門迷霧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