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河小花生 作品

第235章 學子和農夫

 失敗之後,他還會進行第二次。一直到走馬換帥,換成高太尉,這件事才算塵埃落定。

 潘小安並不打算去幹預這件事。他現在要做的就是不停的推廣和種植他的農作物。

 鳳凰郡毛河大院的山嶺地上,一片片的地瓜秧苗已經到了採摘的時節。

 潘小安讓潘忠撥付了一千人,用做地瓜秧苗的採摘和轉運。

 潘小安在莒縣的餘家寨已經開墾出十里沙地。

 只等潘忠把秧苗運來,便開始栽種。

 而他們在地瓜秧苗來到之前,已經把花生種在了東潘郡的三莊鎮。

 看著這兩千餘畝的花生地,潘小安內心別提有多高興。

 只要等到秋天收穫,這些花生便可以向大宋的其他府縣推廣了。

 潘小安帶著張月如,還有二十餘名想要從事農業生產研究的年輕人。

 潘小安把自己十幾年的種地經驗都告訴了他們。

 像深耕曬土,像火燒肥地,像培土熟肥,像壟耕精作,合理密植等等。

 張月如看著潘小安站在地裡口若懸河的跟給年輕人講解農業知識。

 她就感覺特別高興。

 這樣的潘小安,才是她喜歡的潘小安。

 滿身泥土氣,不油膩,不市儈。

 比坐在高堂上的憂心忡忡,比穿上袍服故作諂媚,更讓她喜歡。

 “若是此生,和他這樣做一對農家夫妻該有多好啊!”

 但潘小安告訴過她,“月如啊,這樣不行啊。

 我這樣做,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可以像我們一樣做一對快樂的農夫。”

 張月如慢慢理解了潘小安的意思:

 “耕者有其田,樂活逍遙。”

 這些圍在潘小安身邊的年輕人,都在認真的聽講。

 而那些站在遠處,不自禁慢慢靠近的農夫,也不時點頭或搖頭。

 他們覺得這個年輕大人是懂種地的。但很多做法又和他們認知的不一樣。

 “也許大人說的是對的吧。

 至少他帶過來的這些鐵犁,這些鐵鍬,這些鋤頭,這些撅頭是真的好用。”

 農夫們現在已經不怕這個年輕知府了。

 他們發現這少年人幹起活來一點也不偷懶。既不在意腳上的泥,更不在意身上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