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百姓的內部矛盾


按照以往李幼白見識到的情況,如此嚴重的糧災,不少百姓定會怨聲載道,但反觀清河縣,膽敢對當地官府出言不遜的人,卻是一個都沒見著。

 狗官狗官什麼的聽習慣的時候,每年發生災害朝廷不給予理會時,總會有人憤怒的這般叫喊,一般情況下叫喚兩聲,官府自知理虧不會直接拿人,任由百姓去罵。

 自己散出去的死士們回來時幾乎都是如此彙報,也都打聽不出是由什麼原因導致的,一時間讓李幼白陷入疑惑與不解之中。

 李幼白想到自己來時的遭遇,與隨意上街都能看到的慘狀而言,此種現象很有可能就是這些人有恃無恐的原因,也是必須要搞清楚的事。

 差人送出去的書信,連續安排了兩波人手,十幾個人前往中州的路上被打掉不少,但起碼信件是安全送到了,在林婉卿還未行動之前,她還剩餘一些時間做事。

 等到利益糾紛擺到檯面上的那一刻,前奏做完,真正巨大的危險與惡意才會將朝她撲過來。

 被損害了利益的地主,豪紳,商販以及官吏,在這一刻將成為解不開矛盾的敵人。

 冬季的餘寒漸漸在春日裡散盡,轉而開始潮溼悶熱起來,巡察使要來清河縣的消息也逐漸成為本地百姓閒聊時的話題,難以分辨出是好是壞,當下世道,百姓普遍對江湖人與官府沒有很好的印象。

 至於官吏與豪紳那邊,也有人表達了該有的態度。

 那是李幼白來到清河縣的第四天,位於縣城外的古剎,從昨天開始便有人搭建了木棚,組織著人手陸續向災民們施粥,聽到此事,李幼白當即帶上蘇尚前去一看。

 這坐立在南方山中小小的城市,褪去冬日灰敗的冷意後,山林間的壯麗在綠意裹挾下開始變得勃勃生機起來。

 流過清河縣的長河也同樣經過古剎,不淺不深,剛剛出了縣城,首先就看到了一艘糧船正靠在岸邊,一些衙差推著木車將袋袋米糧從船上運下送至旁邊的古剎中。

 再往前路走,百姓與災民們便越來越多了,斷壁殘垣的古剎早已毀壞,只剩下幾堵矮牆,佛像的頭顱掉在地上,被人推走當了座椅。

 縣裡縣外有許多人聞風而來,一個個衣衫襤褸瘦弱不堪,也有隨身帶著大小包袱的,從縣城以外的地方快步過來,在帶刀官差的監視下極不情願的端著破碗排隊領粥。

 饒是如此,令人壓抑與窒息的嘈雜聲還是從災民當中傳了出來,飢餓是讓人難以忍受的痛苦,當遭遇此類苦難不會讓人歇斯底里,因為早就沒有了歇斯底里的戾氣。

 此時才剛到放粥時間,大批量的饑民聚集在古剎周圍,大多數都已經沒了站立的氣力,坐著或躺,有家人的則會待在一起,抱成一團,獨自一人的被擠來擠去難以有個落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