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8 章 改良機器
。
現在這印刷的機器變得更快了,從四個人操作一臺印刷機,變成現在兩個人就可以,那人又多了出來沒活幹了,這可如何是好?
雖然說目前“衛輝時報⒆(筆趣♂閣小說)⒆[(.co)(com)”
賣的很多,但是暫時也只在衛輝賣,也沒有擴展到其他地區,銷量其實已經是飽和了,其他書肆等客商也有給他們更多的訂單,因為目前讀書識字的人就那麼多,所以沒有大批量需要印刷的書籍,在這一塊就沒有更大的增長。
工人們心中害怕,如今機器運行的這麼快,會不會以後就不需要他們幹活了?至少不會白白養著他們吧?難道印刷坊要裁撤掉一批人?
甚至有一個心懷不軌的工人,趁著大家忙完後,還想偷偷搞壞一臺印刷機,還好被人發現抓了出來,沒有造成什麼實際的損失,但是人心的動盪已經在印刷坊內蔓延。
就連袁師傅都有向季方和諫言,說是如今人手太多,可以讓一批人先回去,若是等忙了再召回來,這樣一來問穩定人心的同時,還能節省開支。
季方和覺得有道理,於是就和秦修文提了,秦修文聽完之後也是愣了一愣。
是了,他光想著革新機器,給低效率的生產注入新的活力,卻沒有想到此時的人力就是如此不值錢,大家想的事情和他恰恰相反,他們是想要多賺錢,而不是希望這個機器能運行的多快。
不過說來說去,還是因為訂單不夠飽和,若是訂單夠多,他們印刷坊內也不過八十多名工人,哪裡就人手富餘了?
況且這裡很大一部分工人都是當時逃荒到新鄉縣的流民,回去後又能去做什麼?連地都沒有,種什麼?吃什麼?他讓這些人來印刷坊做工,可不是讓機器取代他們後,就讓他們回去的。
那怎麼能讓印刷坊的訂單量迅速增多?
秦修文腦子裡想了一想,無非就是拉動內需或者就是出口海外。
內需方面,秦修文通過“衛輝時報”已經初步播灑了文化的種子下去了,但是仍舊需要時日來生根發芽,同時如果步子太大,難免引起一些上層的注意和不必要的麻煩,看來是很難實現了。
那就只有出口海外!
可是一想到如今的海貿局勢,秦修文又有些頭疼。
大明早期實施的也是海禁政策,但是沿海地區的人民是極力反對的,畢竟對那些地區的老百姓講,靠海吃海,海上捕魚和海上貿易才能讓他們吃飽穿暖。如今朝廷一下子砸了他們的飯碗,這如何能幹?
所以從明朝建國之初一直到隆慶元年之前,沿海和內陸的局勢一向非常緊張,原本的私人海上貿易被迫成為了海上走私集團,甚至還發展出了武裝走私,到嘉靖年間,出現了最大的武裝走私頭目汪直,有了“擁眾數十萬,南面稱孤”的局面,勾結倭寇和大明朝廷正面衝突對抗,擾亂了嘉靖四十多年的“倭寇之亂”,其本質上還是大明內部,海禁派和開海派的政治鬥爭。
還好到了隆慶元年,隆慶帝見堵不如疏,便解除了海禁的政策,允許民間販賣貨物出口,但是隻開放了福建漳州府的月港,僅此一個小港口,同時販賣出口的貨物檢查甚是嚴格,但是好歹民間出口這項事業也算合法化了。
只是漳州府距離衛輝如此之遠,如今又沒有非常方便的通訊方式,秦修文的勢力也沒有伸展到那裡,想要做海貿又談何容易?
要往海外傾銷書籍,秦修文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聖經》,西方字母排版簡單,《聖經》的地位不言而喻。雖然此時西方也有了自己的印刷機,但是在紙張、墨水、人工等成本控制下,他們印刷的《聖經》必然能傾銷海外。
而他要的,只是一個將這些關鍵點鏈接起來的契機。
秦修文也沒想到,這個契機居然還是應驗在徐光啟身上。
徐光啟在知道秦修文想要印刷《聖經》之後,直接從自己的隨身行李裡掏出來一本《聖經》給了秦修文,然後告訴他這是自己在松江府結識的耶穌傳教士贈送給他的,幾次勸他信教,但是他沒有答應,只是迫於人情,只能無奈接受了下來這本《聖經》,這次也是誤打誤撞帶到了衛輝,倒是沒想到派上了用處。
“這位郭居靜傳教士其實挺博學多才的,會非常多西方天文曆法和科學之道。只是此人太過信仰耶穌,多次勸我信教,我屬實不能認同他們的神仙,但是又想學習他的本事,只能假意應承下來,和他學了兩個多月。只可惜此人後來又不知所蹤了,不過他說過若是我想聯繫他,可以找他在廣州府的朋友。”
徐光啟說到這些的時候還有些不好意思,畢竟自己用了點歪門邪道才偷師成功,不過若是能幫到秦大人,自己這點羞愧也只能放到一邊了。
秦修文不知道說什麼好了,果然名人的朋友也是名人,難怪徐光啟很多想法超前,原來早在這個時候他就接觸過西方的思想了。
不過有了徐光啟的牽線搭橋,這件事做起來就容易多了!
作者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