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0章 太學故友
初冬的煙臺,海風中帶著刺骨的寒意,舟山軍的駐地卻是一片忙碌景象。方夢華正伏案於營中書房,審閱各地的軍情與年度總結,耳邊傳來門外侍衛的通報:「教主,臺北呂市長求見,另有一位漳州來客自稱太學生高彥先,隨同而來。」
方夢華放下手中的筆,眉頭微挑:「高登高彥先?」這個名字在記憶深處被喚醒,令她浮現出幾年前在揚州渡口的一幕:年輕的太學生滿腔熱血北上京師上書跟陳東一道彈劾六賊,吟詩酬唱,那時的她化名「萬女俠」,仍是綠林人中的一員,有過一面之緣。
「請他們進來。」方夢華略一沉吟,吩咐道。
不多時,呂將與高登並肩入帳。呂將一如既往,穿著簡樸,卻難掩眉宇間的英氣;而高登則身穿儒士常服,雖一路風塵僕僕,仍難掩他當年那份儒雅與堅毅。
高登剛一見到方夢華,便怔住了。眼前的這位舟山軍主帥,正襟危坐,雖一身戎裝,卻與當年那個揚州渡口吟詩的「萬女俠」無二。剎那間,往昔記憶湧上心頭,他忍不住失聲道:「萬女俠,原來竟是您!」
方夢華微微一笑,站起身道:「彥先兄,別來無恙。那時你點評本座一首《南鄉子》,讓本座記住了你,也記住了那一日的凌雲壯志。沒想到數年後,竟在登州重逢。」
高登聞言,面露羞愧,緩緩嘆道:「郡主不必譏諷。昔日壯志猶在,奈何身處朝堂,寸步難行。如今少陽(陳東字)兄、德明(歐陽澈字)兄為國獻言,反遭斬首,連趙宋祖宗家法的臉皮也不顧了,吾等儒士已無路可走。我此番前來,正是為尋求一條救國的生路。」
呂將此時開口道:「教主,高登是我的開封太學同窗,當年在京城也曾為復興宋室四處奔走,如今他因不滿趙宋廷臣的腐敗和昏庸而前來投奔。我認為,他雖為儒士,但能識大局,是一可用之才。」
方夢華點頭,仔細打量高登:「彥先兄,從漳州一路渡海到此,想必下了很大的決心。你可知道,我舟山軍雖有抗金之心,卻並非一味保宋?若你今日來此,是想要忠心為趙氏江山盡力,恐怕會失望。」
高登神色複雜,緩緩說道:「少陽兄臨刑前曾說,趙宋已無救矣,然天下未亡,士人何懼。高某雖痛心宋室的不堪,但更心繫黎民百姓。如今登萊平安,江南太平,東海無波,皆郡主之功。比起昏庸朝廷的口惠而實不至,我更願隨郡主,為這片土地謀一個真正的未來。」
方夢華聞言,沉吟片刻,隨即展顏一笑:「既如此,你便留下。如今登萊事務繁多,正需一位精通禮儀、法制之人協助治理民政。呂市長雖長於組織調度,但也需要像你這樣的文士輔佐。」
高登頓首:「登願效犬馬之勞,不負郡主所託!」
方夢華當即轉身吩咐近侍:「安排高登暫住呂將府中,稍後本座再詳談東南治理之策。」
待高登退下,呂將卻留在原地,似有話要說。方夢華挑眉:「你還有什麼建議?」
呂將沉聲道:「教主,高登雖是才子,但他的儒家思想根深蒂固,恐怕在一些策略上與妳有分歧,尤其是涉及破舊立新的部分。他雖然口中說願意,但未必能立刻適應舟山軍的規矩。」
方夢華點點頭,若有所思:「你說得對。他畢竟是傳統士人,難免拘泥禮教。不過,這世上沒有不可改變的人,只要方向對,他遲早會明白。」她頓了頓,目光投向窗外的海面,「而且,有時候需要的不是改變他,而是借他之口,去化解更多人的偏見。高登也許會成為我們與傳統士人之間的一座橋樑。」
呂將聞言,露出笑意:「教主果然高瞻遠矚。既如此,我便先去安排。」
方夢華輕叩桌案,沉聲說道:「呂將,如今我舟山軍擴展地盤雖有進展,但最大的問題還是文治人才的缺乏。登萊這片地方,百廢待興,僅靠我們現有的幕僚已是捉襟見肘。若要真正站穩腳跟,必須吸納更多的人才,尤其是懂得治理一方、安撫百姓的文士。」
呂將點頭,捻起案上一卷地圖,將其展開指向從豐原市到臺南市從金廈市到大連市的廣袤地盤:「郡主所言極是。如今我們駐紮煙臺,雖以海軍為後盾,但要想要全據京東淮南江南兩浙福建,甚至更遠的地方,就必須擁有更多內政之才,否則即便攻下城池,也難以穩住局面。」
方夢華目光一凝,問道:「依你看,是否有合適的人選?」
呂將露出一絲意味深長的笑意:「聖姑可還記得,我曾提過在太學求學時,與一批同窗私下結社的往事?當時我們因思想相近而結為盟友,但那不過是表面的
原因,實際上其中不少人都是摩尼教的信徒。」
「哦?」方夢華微挑眉,顯出興趣,「既然如此,為何這些人至今未現身?他們是否已心向他處?」
呂將搖頭,緩緩說道:「教主有所不知。在太學之時,這些人雖信奉摩尼教,但迫於朝廷的打壓,大多不敢公開身份,只能在暗中行事。如今,陳東與歐陽澈因一封上書而遭斬首,這讓太學士子對趙構的新朝徹底失望,何況這些原本就對趙家父子不滿的摩尼教徒。只要教主一封書信遞去,我敢斷言,他們定然不會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