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抽獎 作品

第二百六十三章 大明國立教育

 實際上,清朝的老百姓識字率低得令人髮指。

 很多一直以為這是封建時代的常態。

 後來看的文獻多了,就會知道,這特麼是清朝的特色。

 古代社會,老百姓雖然沒有條件都去接受長期教育,但也會接受蒙學教育。

 所謂的蒙學教育,就是基本的識字和常識教育。

 自從孔子開創了平民教育後,中國人的教育意識就越來越強了。

 到了漢代,中國迎來了一個發展高潮,無論官辦教育,還是私立教育,都欣欣向榮了。

 漢代,建立了中央-郡-縣的多層次官辦教育。

 漢朝的公立學校,學生的讀書名額雖然不多,一個縣往往只有幾百個名額,但是免費的。

 而且漢朝的公立學校,教學形式非常的自由,甚至上課時間和上課地點都會根據學生的生產,生活來調整——因為平民需要幫家裡幹活。

 而漢朝的私立教育就更普遍了,一個學校幾百上千人,很常見,上萬人的也有。

 就算是家裡很窮,即沒辦法把孩子培養到公立學校,又沒辦法送去私立學校的,也會接受一定的蒙學教育。

 蒙學教育是漢代政府大力推廣的基礎教育。

 具體方法是由政府推出官方蒙學教材,由鄉政府組織吏員對兒童進行不定期、非長期的蒙學教育。

 這些蒙學教材,一是讓兒童掌握一些基礎的漢字;二是讓兒童掌握一些基礎的地理、生物、醫學等科學常識。

 所以漢代的文物,經常會有工匠的刻字,用來作為質量溯源憑證。甚至有的文物還會發現工匠們寫的打油詩和蒙學教材裡的句子。

 綜上,漢朝雖然不能保障所有人都識字,也不能保障識字的人都能掌握很多的漢字,但政府仍舊是努力提高民眾受教育水平的。

 其實原因很簡單,老百姓的受教育程度就是國家的第一戰鬥力啊。

 所以在大明時期,全國識字率在漢唐的基礎上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從10%-15%,發展到現在的超過30%,全國兩億五千萬人口(算上朝鮮人),漢人的識字人口超過了七千萬人,粗通文墨者(會寫自己名字的)有一億人出頭,其中超過八千多萬是男性,只有不到兩千萬人是女性,這也是封建時代的特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