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城坦克 作品

第99章 地月1號立方星

 袁興洲帶領著蛟龍1號在一片漆黑中,默默等待著。

 儘管肉眼看不到任何飛行物,光學望遠鏡也無法在光照條件不足的情況下發揮作用,好在遠洋船的電子眼無比機敏。

 與吹著白令海峽寒氣瑟瑟發抖的陳百成比,這裡暑氣蒸騰、燥熱難耐。

 船員們大汗淋漓的奔波在各個設備間,恨不得脫了衣服光膀子操縱天線和雷達。

 儘管所有人加班加點忙碌了一週,早就筋疲力盡,不過一想到這是天駟1號的最後一圈,眾人不由得鬥志昂揚起來。

 袁興洲目光盯著雷達的屏幕,電磁波不斷在數千平方公里的海面上掃描著,尋找閃爍的光點。

 5時33分!

 海平面盡頭的電磁波回波,出現一道微弱的漣漪!

 很快,天駟飛船按照預測路線,準時進入了蛟龍2號的雷達覆蓋範圍,小小的閃光點正在逼近船舶。

 “報告,發現目標,正在捕獲信號!”

 一名技術員率先傳來彙報,緊接著所有的船載雷達、天線,嫻熟跟上了天駟1號的蹤跡。

 各種測量、通信設備也按照預定方案,第一時間與飛船建立了‘電子橋’,不斷蒐集各項有效數據。

 一條條數據鏈通過無形的‘天地之橋’,以極高的速率下傳給地面船舶,同時新的遙控指令也被上傳到飛控計算機。

 “第一次調整姿態開始!”

 “第一次調姿完成!”

 隨著蛟龍2號的控制指令完成,天駟1號的24臺姿軌發動機開始按照新的排列組合,先後點燃並調整軌道方向。

 與此同時冷氣推進器的氣瓶內,不斷往外噴射高壓氮氣,協助進行調姿。

 “飛船由350公里返回軌道向160公里返回軌道轉移!”

 蛟龍2號的船員們紛紛歡呼慶祝起來,他們也完成了最後一圈的測控任務,大功告成。

 但相比於其餘遠洋測控船來說,袁興洲的任務還要延長三天:

 繼續跟蹤測控一顆從貨物艙釋放出來的立方星——地月1號!

 該星由西工大空間實驗室和即刻飛行、即刻通信聯合研製,主要是探索地月轉移軌道的偏振光導航技術。

 地月1號將利用100天的在軌飛行,收集和分析太陽光在月球稀薄大氣層上的偏振光頻譜數據。

 一旦技術成熟,將成為地月飛行器的重要導航手段之一。

 因此蛟龍2號要多逗留三天,直到確保地月1號平穩進入地月轉移軌道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