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 宋時傑的建議
讀到這裡主任經不住感慨道:“一個小小的戰術班,僅僅12人的隊伍,竟然可以將具體的作戰分工劃分到如此詳細的地步。
還真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大家說說,這真是咱們的宋時傑同志自己琢磨出來的?”
就連副總參謀長也表示大開眼界:“咱們是指揮大兵團作戰指揮習慣了,倒是極少考慮具體到班級作戰單位的時候,如何細緻性的分工,以提高戰鬥力的問題。
宋時傑的這份班排級戰術小組結構與分工,的確是給了咱們不小的啟發。
看來咱們這位同志這些年私底下的進步不小呀!”
“這或許也可以解釋,這次在徐莊與兩倍於己的日軍作戰的時候,宋時傑他們僅僅率領一個加強營500餘人的隊伍,卻能打得日軍丟盔卸甲的緣由!”
另外,在這份戰術報告的最後,宋時傑的戰後總結是:
“此次徐莊圍殲戰的勝利,我認為最大的意義不外乎三點。
第一個是告訴所有人,日軍精銳部隊也不是鐵打的,咱們八路軍經過充分的訓練和充足的戰前準備,還有完善的火力配置,完全可以打掉他們。
第二是告訴兄弟部隊,什麼叫因地制宜,鬼子火力兇猛不假,但是鬼子再猛也可以利用地形削弱或抵消他們優勢,甚至不利於鬼子發揮。
各種防禦工事和土工作業要成體系訓練,以充分發揮非裝備因素對於一場戰爭的影響力。
第三是是用實戰表明,部隊訓練要科學,要刻苦,要貼近實戰,要盡一切可能來對付鬼子的基層基本火力單位,這種針對性打擊下讓鬼子以輕機槍和擲彈筒為核心的基層打擊支援單位徹底失靈。
如此一來,無論是正面進攻還是防禦,我軍都能跟鬼子相抗衡,甚至殲滅他們!”
這份霸氣的戰後總結副總參謀長一口讀了兩遍。
一眾幹部們都表示驚歎,認為宋時傑總結的十分到位。
副總參謀長笑著說道:“這還不算完呢,宋時傑這小子眼光倒是挺長遠的,他在這份戰鬥總結的最後還對未來的戰局做了預判。
他認為,此戰過後,極有可能會迎來日軍更加猛烈的報復。
為了化解未來的危機和風險,咱們的部隊不應該合於一處,應該及時分散出去,就像是雞蛋不能裝在同一個籃子了,繼續去開闢新的抗日革命根據地,在更大的區域內,以更為廣泛的游擊戰牽制日軍。
以使日軍無法集中兵力對付集中在同一區域的我軍。”
“哦,他具體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