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靈吼 作品

第49章 明初冶鐵,工匠心思【求追讀】

 不論是應官府徵召服役,還是在民間做私活,待遇都不一樣。

 大匠的地位、待遇甚至不輸於吏部在編的經制吏員。

 王四五應道,“小老兒只是上匠,並非大匠。”

 劉寬點點頭,又問:“眼前這鍊鐵爐開爐一次大概能練多少斤生鐵?每月又能開爐幾次?”

 大約是人老經驗多,王四五聽了頗有條理地答道:“這爐子每次可得鐵料一千斤左右,每月少則開爐兩三次,多則四五次。”

 聽完,劉寬當即在心中計算起來。

 王不群先前說六合鐵場有21座鍊鐵爐,但裡面其實有4座是炒鋼爐,所以真正的鍊鐵爐只有17座。

 若以平均每月每個爐子開爐三次計算,六合鐵場一年大概能冶煉生鐵61萬斤有餘。

 來之前,劉寬查閱過工部與冶鐵相關的資料。

 洪武七年時,大明的十三處鐵冶所多則年得鐵料一百六七十萬斤,少的則只有二三十萬斤。

 一處鐵冶所通常下轄多個鐵場,故而六合鐵場能年得六十幾萬斤鐵料,產量在此時著實算高的了。(前文鐵冶所設定有誤,已改。)

 然而,這個產量別說跟後世近現代鋼鐵廠相比,即便是與大明中晚期相比,也是有明顯差距的。

 劉寬記得當年看到一部比較考究的明末小說中提過,晚明時鋼鐵行業已頗為發達,民間鍊鐵往往一爐可得兩三千斤!

 同時還發明瞭類似於小高爐的瓶爐,以及轉爐鍊鋼法,又有著名的蘇鋼誕生(疑似中碳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