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趙生的決策

 “這就是一個比喻,經常吃藥的人,他們的糞便多少含有毒物。” 

 趙生這句話算是徹底結束了今天的議題,那便是按照趙生的意思,全縣開始種植大豆。 

 而後,趙生要發展第二、第三經濟,用大豆去周邊的縣換取糧食,或者可以技術承包,也就是以前二百斤的田畝,按照趙縣方法種植,多出來的糧食歸趙縣所有。 

 此事在趙縣傳開了,周邊縣的百姓炸鍋了,懶漢們不樂意了。 

 “我們在地裡燒了這麼多年,為何現在說不能在地裡燒了。” 

 一個路過的農夫對著懶漢說:“我們家的秸稈都不夠用,你們這些人直接在地裡燒了,也不知可惜。” 

 在古代,誰要是在地裡燒秸稈,這種人就是懶漢,而且還是對莊稼的大不敬。秸稈在古代對百姓家太重要了,哪怕是冬季作為飼料,要不然以前家裡的大鍘刀,難道是鍘人用的嗎? 

 所以後面一些不懂的人,張嘴就說火燒秸稈在田裡,已經幾千年了,說這話的人基本上都是無知,或者受敵特分子的派遣。 

 趙生可不去想那麼多,他現在做他的蛋白肉、豆腐、豆芽這些食物,向周邊四鄰的地方銷售,而且都是他們石崗村的人在進行。 

 石崗村現在越來越多的流民過來,但是能將哪些食物拿出去賣的,也只能是趙有福做主,得了銀錢,村裡還會扣下一點,作為以後村裡的公積金。 

 古代公積金和現代的還不一樣,叫法也五花八門,比如“公費”“公錢”“義錢”“社錢”等。但真的有叫公積金的。 

 時人記:公集錢“正賜錢不多,而著令許收遺利,以此州郡得以自恣。若帥憲等司,則又有撫養、備邊等庫,開抵當、賣熟藥,無所不為,其實以助公使耳。” 

 這就說明,很早人們對備用的金錢就有了初步的認識,而且以前鄉村也有這筆錢,專門是給老弱病殘的人家使用的, 

 只是這樣的優良品德,被後人遺忘,動不動就向公家伸手,被人戲稱胡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