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楚世昭的無字碑,節制三府軍!
桓盛幹出來的這件事情太瘋批了。
他這麼做,道理上是對的。
可是他不能這麼明著來。
就這麼說吧,桓盛身為臣子砍了楚世昭的三位兄長,實際上是以下犯上。
那以後,其他人有樣學樣怎麼辦?
這就跟底下人謀反了一樣,你赦免了他們謀反的罪名,很多人就會覺得反正謀反都不會死,那隻會出現一批又一批想要謀反的人。
楚世昭砍了他的三位兄長,頂多算是皇權鬥爭,最壞的情況,就是和李世民一樣,往後宗室太子繼位的概率降低,會出現同室操戈的局勢。
其實,對於這一點,楚世昭反而沒有什麼太深的心理負擔。
那三位兄長,是楚世昭同父異母的哥哥,而且由於出身門第的關係,他們之間是不來往的,關係也不夠親密。
除了名義上是兄長的關係,楚世昭既沒受到過這三位兄長的照顧,還被他們拿來當成轉移矛盾的工具。
明裡暗裡的針對,已經告訴了楚世昭,他要是不提早動手,早晚會反受其害。
坐以待斃,本就不是楚世昭的性格,他就是那種敢於魚死網破的人。
何況...楚世昭的處境特別糟糕,他不具備絕對的力量,因此楚世昭還不能等待對手發難以後,再名正言順地打回去。
對方隨手的一擊,楚世昭興許直接就被解決了,所以楚世昭有且只有一次自救的機會,那就是在大周王朝還沒確認誰是新的天子之前,果斷出手。
但,這一次出手,同樣勉強。
能夠實施的主要原因是桓盛的執行力強,三千先登武士在楚世昭的號令下,悄無聲息地控制住了長安整個中高級將官。
問題是,即便是這樣,楚世昭都沒有把握完成這次政變。
人家李世民有什麼?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李世民鬥法之前,他是什麼?
不包括天策上將外,李世民還是太尉、尚書令、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益州道行臺尚書令、雍州牧、蒲州都督、領十二衛大將軍、中書令、上柱國以及秦王外等等頭銜。
李世民的前綴綽號,無論虛職還是實權的職務,正常人根本念都念不完。
就算是有幾個人,如李靖之類的名將沒有明確表態要幫助李世民政變,但起碼人家是保持觀望態度,最終李世民是在很多很多內外在的條件下,這才完成了全部的接管後,其餘人見大勢已去這才紛紛依附。
楚世昭能夠仰仗的,只有楊方和桓盛...以及桓盛理論上提到的桓節...在涼州給楚世昭壓陣。
到了這個時候,楚世昭才發現,桓盛做出這樣的決定,除了莽以外,還是一步險中求勝的棋。
除了楚世昭以外,永晉帝剩下的幾位兒子,大多年幼,根本不足以承擔國事。
在這種情況下,要麼出現一個絕對強大的勢力,在桓盛幹掉楚世昭那三位兄長之後,再把楚世昭幹掉,才能有立幼主,架設傀儡皇帝的可能性。
很顯然,這個條件很難構成。
永晉帝在朝堂保持了絕對的平衡術,沒有養出一家獨大的世家大族,京兆這些名門在朝堂之上的實力都相差無幾,王氏更強一籌,僅僅是因為王氏還有一個皇后王從徽,所以王氏的地位相對更高。
一個人辦事的時候,他效率其實是最高的。
但是在這個人的以外,還有很多人在他旁邊出謀劃策的時候,那些人就會成為破綻。
世家大族同樣不是鐵板一塊。
要是王氏完全凌駕於其他世家大族的話,楚世昭這次政變,反而沒機會。
現在的話。
楚世昭的那三位兄長只要死了,楚世昭後面能夠拉攏到那些還沒有做出站隊的世家大族,團結到那些之前沒有團結到的力量,這次政變的成功概率就能大大提升。
等穩定了朝政,再來清算,其實也是不遲的。
桓盛這一步棋,是向死而生的險招,而楚世昭也已經看出來了,這招反而是成了現在政變成功的最大希望。
以前楚世昭沒有發現桓盛在初始階段就能被評定為紫色臣卡的原因,現在楚世昭意識到了。
桓盛他作為臣卡,就不是常規臣卡的用法。
在緊要事務上的處理,他做出來的判斷是很準確的,而且最重要的是他敢這麼辦,有驚人的膽魄。
【永晉二十九年十二
月下旬,楚世昭以‘王氏外戚作亂,意欲謀反。’為藉口,討伐王氏。】